《金刚经》讲解第9讲
2018-11-13 本文已影响230人
清流法苑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九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金刚经》,从第17段的第一部分开始。我们读一遍:
【17-1】
罗什: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个17段的开始是不是和刚开始须菩提问佛的问题是一样的?是一样的。为什么同样的问题要问两次呢?古德判这个《金刚经》从这个第17段开始,这个说法的对象开始有所提升了。17段之前是针对于我们这个资粮位的众生讲的,资粮位就是我们要培养正闻熏习,闻思佛法,就是先要产生信解,是这样的一个阶段。从17段开始,他就要针对快要见道的菩萨来说法了。什么是快要见道呢?就是加行位的菩萨,就是说他对佛法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比较殊胜的理解,继续在这个地方加功用行,就可以很快见道证实相。所以从17段开始,佛讲法的时候,他的回答就开始跟前面不一样了。回答有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比较直接,第二就是直接讲胜义谛。具体的情况等一下在学习过程当中再来分析。
玄奘法师这里翻译的还是多一问“云何修行?”。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之前都已经讲过的,那我们看佛是怎么回答这个须菩提的:
【17-2】
罗什: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这一句跟之前的回答没有太大区别,就是说发大乘心、修大乘佛法、要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应该这样发心:我要度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是没有选择的,是包含了所有法界一切众生的,这个心发起来。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是一个世俗菩提心。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你先要发这个心。
【17-3】
罗什: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这里和刚开始的经文部分也没有太大区别。这里是说我去灭度了一切众生,但同时有一个道理是很清楚的,“实无”就是没有一个众生实灭度者。发心灭度众生,这是从我们修行佛法的角度讲的,必须得发心灭度众生。但是从这个胜义谛的实相的角度来讲,没有众生可度,众生压根就不存在。为什么不存在啊?什么是众生?五蕴身心世界嘛,五蕴是空的,五蕴是凡夫做出来的梦啊,哪有众生可度啊?这就是胜义谛。
【17-4】
罗什: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跟前面的经文相比较,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还是说明那个道理。就是说一个已经修了大乘佛法的菩萨,如果他还认为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这个四相其实在大乘佛法里面就是代表一切相,就是代表凡夫一切境界,就是五蕴身心),如果你还认为有五蕴身心的话,你就不算是一个菩萨,你不具备菩萨的知见嘛,你还认为有我、有人、有众生,你还是凡夫的知见啊!
前面的这些内容,主要还是教导我们从世俗的菩提心向胜义菩提心转化。站在世俗谛的角度,我要发心度一切众生,因为我现在没成佛,我想成佛,我就必须得度众生。发起这个世俗菩提心以后,同时你要知道一个道理,你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是什么方向呢?就是实际上实相上是没有众生的,没有你那个所度的众生,也没有能度的这个菩萨,就是没有凡夫境界当中的“能所”。所以你要想从世俗菩提心转化到这个证胜义菩提心的话,其中的一个核心的道理就是要了解无二的空正见,就是没有凡夫境界内的“能所”。这个能所就是二法、二边法。“能”是我,是站在主观的角度讲,“所”是我所对的一切法。这个是一个大的“能所”,大的二边见。在这个大的二边见上又产生出来了常断、生灭、来去、一异。“一”就是一样的、相同,“异”就是不同。这些二边见龙树在《中论》开头就破了的,就是要远离凡夫境界内的二边见。因为这个二边见是戏论,在实相当中是不存在的,是我们凡夫虚妄执着出来的戏论。离开二边,怎么叫离开?就是先搞清楚、后了达不存在这个二边。如果你认为存在这个二边,你就离不了。只有搞清楚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你才能离得了。所以这里面核心的道理是这样的。看佛后面就开始讲,就可以证明了:
【17-5】
罗什: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玄奘: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
为什么要说上面的那些话?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须菩提,因为实际上没有法发那个菩提心呐,没有一个法给你发菩提心,通俗讲是这样。我们发菩提心,不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吗?要了解的核心道理不是五蕴皆空吗?要基于空性嘛!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佛法,对不对?我们要发起菩提心所要依据的法,这个法是佛法,对吧?但这里他直接跟我们否认了:“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个“者”字要注意一下,不是指人,是指开发起菩提的这个法。这个地方把这个法都给破除、否认了。这个就跟我们刚开始学的那一段经文来比的话就不一样了。法义上就已经非常直截了当了,上来就给你把佛法都否定了,前面这里是没有否定佛法的,经过前面16段的学习,把我们凡夫境界的执着破了,或者说把那道理讲清楚了。这个地方在实际修行过程当中,他要告诉你一个核心的道理:用凡夫境界建立起来的佛法也是不存在的。如果你抓住这一不放,你还是没有办法见真相的。所以到这一步,讲这个法的对象应该就是要见道之前的加行位了。
【17-6】
罗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玄奘: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于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这句话前面也同样出现过、问过的,但是跟前面不同的是,前面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从燃灯佛那里得了一个法,接了一个法过来。这个地方是指证得。你看玄奘法师翻的很清楚:颇有少法能证。同样这段经文玄奘法师前面讲的是“颇有少法,能取…不?”,就是能取过来吗?这个地方是能证。虽然大体上的文字是差不多的,但是它所指的那个境界已经不一样了,已经提升了。那这里的意思就是:佛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于燃灯佛所”,在以前燃灯古佛那个地方,我有法证得了这个无上正等正觉没有?即我抓住一个法去证到了那个无上正等正觉没有?
我们先要了解一个事情,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所得燃灯佛授记的时候,他已经是证到初地了,知道吧?不证初地没见道,佛不会给授记的。因为那个状态还不稳定,没办法授记。佛在燃灯佛所被授记的时候,那个时候是证得初地。那在燃灯佛之前,释迦牟尼佛还遇到过一位佛,叫宝髻佛,那个是证初地之前遇到的。还有一尊佛也给释迦牟尼佛授过记,大家知道吗?迦叶佛对吧?迦叶佛是在释迦牟尼佛证得八地以后遇上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前面一尊佛。贤劫不是有千佛嘛,释迦牟尼佛是第五尊佛,迦叶佛是第四尊佛。那个时候的迦叶佛也给释迦牟尼佛授过记的,那个时候的释迦牟尼佛是八地菩萨,这个地方燃灯佛授记时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就已经见真相了,他为什么能见真相?就是因为把五蕴空透了,五蕴空透了,连“五蕴皆空”这个佛法是不是也得空了啊?连这个“五蕴皆空”的佛法都不能抓,你才能够突破这个五蕴的境界啊,登到初地以上见实相。
我们看经文,有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肯定没法,因为还认为有法就证不了,只要释迦牟尼佛还认为有个法可抓可证菩提的,可以去见实相的,他就突破不了加行位,登不了初地。所以从这个地方就看得出来,要想登初地见实相,在加行位的最后一位——世第一位,那个时候一定要把佛法也放下。就是《金刚经》前面讲过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上岸之前那个法船是要放掉的,不放掉就上不了岸。所以你看这个须菩提怎么回答:
【17-7】
罗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玄奘:作是语已。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如来昔于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玄奘法师翻译的是“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更明白,意思更明显,罗什法师这里翻译的得就是证得的意思,只是他翻译的比较简要。这上下就对上了吧,就没有矛盾了,这个法义内在是一致性的,对不对?你证到初地得燃灯佛授记,你就一定要把这个让你去证五蕴皆空的佛法放掉。放的干干净净彻彻底底,你才能够上岸,才能够登初地。所以就是没有法可以给你证得这个无上正等正觉的呀,如果你认为有法能证无上正等正觉,你就证不了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你看佛回答的这个法义跟前面的经文对比,讲得就已经深入了很多,对吧?如果没有前面16段的学习,上来就这样跟人家讲,没有几个能接受的,甚至听得一头雾水,是吧?但是已经有了前面的学习了,这里就可以讲。
【17-8】
罗什: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玄奘:说是语已。佛告具寿善现言:「如是,如是。善现!如来昔于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同样的,玄奘法师翻译的还是“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就给这个须菩提印证。他说:“是的是的,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证得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印证了须菩提的回答。
【17-9】
罗什: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看到了吧,佛说“须菩提,如果说有法,如果我释迦牟尼佛认为有法证得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说“你于来世当做佛,名号就叫释迦摩尼”。正因为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的时候,他已经彻底地放下了法和非法,就是凡夫境界那一切放下了,用凡夫境界建立起来的佛法也放下了,所以无一法可得,他才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才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7-10】
罗什: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玄奘:善现!以如来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
燃灯燃灯这一段经文意思其实也很明显了。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证初地得燃灯佛授记,就是因为他已经亲自证到了实无有法,包括凡夫境界内的一切法,包括用凡夫境界安立起来的佛法。从这个角度你就知道了,佛法都要舍,那个凡夫境界内的法是不是更应该舍呀?如果还抓住不放,加行位都达不到,是不是这个道理?加行位就是佛用凡夫的这个境界安立起来的“五蕴皆空”的这个佛法,用这个佛法把五蕴空掉,把凡夫境界不断地空不断地空,空到最后到加行位的时候,就剩下了一个五蕴皆空的佛法了,知道吧?到最后这个佛法还得扔,才见实相。如果你说五蕴境界是真的,只要有这个观念,你就永远达不到证初地之前的加行位,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佛法是用来治我们无明病的,治到最后那个药还要扔掉,你的病才真正能好。
其实这一段可以对照一下《心经》讲的,是一个意思。《心经》讲:“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定要修行修到最后以无所得,无有一法可得——不管是这个世间法还是佛法。那个时候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17-11】
罗什: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玄奘: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这一段话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很简略,不太好懂,我们可以对照一下玄奘法师翻译的,玄奘法师翻译得非常的详细。这一段经文非常非常重要,可以说这一段经文就是对上面经文的总结:佛是基于一个什么道理来说的?前面讲的无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里其实佛讲得很清楚,我们看玄奘法师的,“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我相信通过前面那么多的学习,这一段经文大家应该都看得懂。佛就回答须菩提,他说:“所以者何?”为什么呀?“善现!”他说:“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什么是如来呢?我们不是经常听到如来这个名词吗?如来到底是什么含义呢?这里佛就给我们明确地说出来是什么含义,他说:“即是真实真如增语。”“真实”就是真实性嘛!真相嘛!“真如”,真实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真实,就是说,如来就是真实性、真如的另外一种说法。“增语”就是多出来的一个语言嘛!一个名词嘛!一个名字嘛!可以理解为同义词。这是一种理解,还有一种更深广的理解,增语就是指凡夫一切境界都是我们凡夫增益出来的言说,有名无实的言说。之前讲唯识的时候讲过。但是这里你只要当作同义词来理解就行,就是另外一种说法,另外一个名字的意思。“如来者”就是真实性真如的另外一个名字。
继续看后面:“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什么是如来?如来就是无生法性的另外一种说法。“无生法性”是什么?就是一切法没有出生过的这个属性。后面:“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永断道路”是有点意译,如果直译的话就是破除一切法增语。什么是如来?就是把凡夫境界一切破除得干干净净的另外一种说法。这就是如来。“永断道路”就是把你凡夫的路给断绝了,这个就是“如来”。后面:“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什么是“如来”?就是彻底的——毕竟就是彻底,就是凡夫一切法彻底地没有生过;如来就是彻底不生的另外一种说法,另外一个名字。后面看他要进一步解释一下:“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为什么上面那样说明如来,因为那个实际上无生的道理就是最殊胜的胜义谛,就是真理。
大家看一看这一段经文,把什么是真实,或真如,或如来,说得很清楚了吧?就是没有你凡夫境界一切法的存在啊!对不对?这个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吧?凡夫境界内一切法压根就没出生过,所以就不灭嘛!都没出生过的东西,有什么“灭”啊?没有出生过东西有什么“断”啊?有什么“常”啊?有什么“一”啊?有什么“异”啊?有什么“来”啊?有什么“去”啊?你说有来有去,有一有异,有常有断,有生有灭,有增有减,那不是戏论吗?就像我们昨天晚上梦见自己捡到一百万了,然后在那里说一百万怎么样怎么样?跟那个是一样的道理,一个意思。然后佛跟你讲什么叫佛法啊?什么叫真相啊?什么叫如来啊?什么叫真实啊?——没有那一百万!是不是啊?这个道理很明显了嘛!
这一段经文是开示如来真实境界,就是内在的真实含义,就是《般若经》当中不常见的直接说有真实性的一个经文。我们大家都知道《般若经》主要是破凡夫一切法,而他在这个地方直接说真实、真如,对吧?他正面表述一下有这个真实,不是没有真实的。但是在《般若经》当中来讲,这样表述的经文非常的少。所以这一点特别提出来了解一下。
上面讲的一些道理就是比较直接、比较明确了,目的就是要指导加行位的人见道的。
【17-12】
罗什: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玄奘:善现!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所以者何?善现!由彼谤我,起不实执。
我们直接看玄奘法师的吧,他的完整一点。他说:“善现啊!若是有说如来、应、正等觉,他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样的话,当知这个语言、这个说法不真实。为什么呢?就是善现,因为说这句话的人在诽谤我,他起了不真实的执着。”字面的意思是这样子的。
我们分析一下。我这里加了一个“有法”,什么意思呢?其实还是对照上下文来讲的,这里应该是有个“有法”好理解一点的。他就是说,如果说佛还有法能够证得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那佛就证不了了,对不对?只要佛还执着有个法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就证不了实相了。这样子的话,那你说佛有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当然就说错了嘛!就是诽谤了佛,对吧?站在凡夫的角度,你认为佛一定得有个法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啊?他一定是执着了一个实有的法,他才说得出来这句话。
如果没有“有法”这两个字也说得通,我只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就不要“有法”这两个字来理解一下,就是说如果说佛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们凡夫所认为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知道吧?因为你凡夫说出来的佛证的境界一定是你凡夫心中的境界,绝对不是佛证到的那个真实境界,知道吧?你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个人的话也说错了,他就认为真的有一个他理想中认为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证的。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什么呢?要表达什么呢?就是说,凡夫是没有办法知道佛证得什么境界的。换句话说,佛证的境界是超越了凡夫境界的,对吧?如果你不懂这个道理,你说佛一定证到了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个就叫有实执——实有见的执着。你就没有理解佛讲法的目标是要破我们实有见的执着的。当然了,上面一段经文是破邪,就是破实执的。那么下面他就要把正确的显示出来。他就说:
【17-13】
罗什: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玄奘: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对照这一段话就知道前面加个有法是对的,知道吧?那样更容易理解,更符合上下文的含义。这里解释就讲了“实无有法”,没有一个法给你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玄奘法师翻译的就是无有一点点法,让佛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只要认为还有个法可以抓住,去成佛,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就证不了真实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就永远卡在凡夫境界。
【17-14】
罗什: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玄奘:善现!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我们先对照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解释一下。佛就叫着须菩提说,他说如来所证得的那个无上正等正觉,那个当中没有真实,没有虚妄。“是故”,所以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字面的意思是这样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还是我们刚才前面讲的: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当中,没有凡夫所谓的真实和虚假,无二。如果说有凡夫认为的真实,那就一定有凡夫认为的虚假,因为凡夫的真实是相对于虚假建立起来的,是不是啊?没有真实就没有虚假,对不对?因为凡夫法是二边法嘛!是二嘛!相待成立的嘛!有高就有低,有善就有恶,有丑就有美,有生就有死,全是相对相待成立的。所以说没有真实,也没有虚假,那就是离开了凡夫境界。能理解吧?如果你说那个法里面还有一点真实,你只要说有真实,那就一定有虚假。你只要说有虚假,就一定有相对应的真实。但是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是跟这两件事一点关系都扯不上,无实无虚。
这个无实无虚,前面的经文出现过的,记得吧?我们当时做了两种解释:为什么说无实呢?因为从胜义谛角度讲,没有凡夫境界这一切法,当然就没有什么真实。为什么讲不虚呢?因为佛讲的法可以引导我们去见真实,佛法有这个作用,所以说不虚,我们之前有这样解释的,这是一个方面的含义。然后讲了另外一个含义,跟今天说的一样,就是彻底的胜义谛,就是没有凡夫境界当中的真假、美丑、善恶,这一切二元对立、二边法都没有。这个才是佛证到的真实相。基于这个道理,所以佛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就讲通了嘛!
凡夫境界内一切法都是虚妄的,都是不存在的。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佛法要表达出来的,那么一切法当然就是佛法了呀!因为凡夫境界内的一切法都是无二的,没有真没有假的。也就是说凡夫境界内的法,压根就不存在。所以没有这个法是真的还是假的问题。这样的一个道理,就是佛法要讲的道理。那佛法讲的这个道理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有的法都符合佛讲的道理,讲的法不存在的真相。所以一切法当然都是佛法。这个是佛亲自证到的,是如来说的。
我们不要抓住这一句话,就给自己的习气毛病,找种种借口。比如,有人说贪嗔痴也是佛法,因为佛都讲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嘛!那我去打人家,我去损人利己,也是佛法,这个就误解了佛讲的道理。注意!是“如来说一切法就是佛法”!你是如来吗?你不是如来,就不要拿如来证到的真理来给自己找借口。但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懂这个道理,这个没有错,一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拿这个理来做借口。
玄奘法师翻译的就说:如来现前所证得的法,基于他证得的真相而说出来的法、所思法,这个思其实不是像我们这样思考的,这个要区分一下。是说他所选择怎么度众生的一个方法。“思”其实是思择的意思,就是用合适的方法帮助相应的众生。“即于其中,非谛、非妄”。谛就是真谛、真实,妄就是虚妄,跟前面的无实无虚是一个意思。所以我们就说了,不光是佛证得的那个法,于中是没有凡夫的二边的,佛想要说的那个法,他所想要指出的那个道理,那个义理,就是要让你知道没有凡夫境界内的真假、这些二边的,要离开了这个二边境界的。所以佛所讲法,他所思择,运用法,不管他怎么样,他只要出现在这个世间,他的本怀就是为了把我们引导到离开凡夫境界,亲自证到了没有凡夫境界二边法的这个真相!
这里“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其实我们之前讲《心经》的时候讲二时判教的时候已经讲过了,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自性涅槃,那不就是佛法嘛!
【17-15】
罗什: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义净:妙生!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者,即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这个三段论就比较好理解了,前面都出现过了。就是说,须菩提!所说的一切法,其实是没有那一切法的,只是用个名字说一切法而已。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啊!
义净法师这里翻译的稍微有点不同,我们也看一下:“妙生!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者,即是佛法。”这句话很明显。他就说一切法其实就指我们凡夫的境界嘛!是五蕴身心世界嘛!那如来说为非法,没有。非法就不是法嘛!不是法就是没法嘛!这个“非”,《金刚经》、《般若经》里面的“非”“无”“空”,它是一个意思,不要卡在这个字眼上。就是说,如来说没有你凡夫境界的一些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即是佛法。那说“一切法即是佛法”就通了嘛!什么是佛法?就是说凡夫境界一切法不存在,这就叫佛法。
现在我们想一想。佛法有自己的东西吗?佛有离开凡夫境界另外创立一种佛法(境界)出来吗?他只是说没有凡夫境界,他没有另外创造一套东西出来。我们凡夫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有法可得的,他只是说没法可得。他只是把这个说清楚,我们能听懂、能接受,就可以修行而空掉五蕴见实相了。所以佛法其实是没有法的。你看这里就说得很清楚了,凡夫境界一切法,如来说没有法,那这个就是佛法。
那么十七大段的十句到十五句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指导见道而开示的,这能比较明显地看得出来。主要是针对加行位的菩萨的,稍微引导一下,他就可以见道了。
我们回顾一下十七段的第十句到第十五句,就是刚才我们前面学的这一些内容。其实经义内在是一致的,我们了解一下。我把这一段文字用小字搞到一个版面上了,方便看:
【17-10】
罗什: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17-11】
罗什: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玄奘: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破除一切法)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17-12】
罗什: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玄奘:善现!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有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非凡夫所认为),当知此言为不真实。所以者何?善现!由彼谤我,起不实执。
【17-13】
罗什: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玄奘: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7-14】
罗什: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17-15】
罗什: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义净:妙生!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者,即是佛法。
大家看十七段从第十到十五,这一个经文的义理内在是有一致性的,我们看一下第十句。实证,实证无法,就是“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一句经文的重点是在实无有法,那就是实无有法。实际上证到了没有法,这就等于什么呢?见道就要得授记了。是不是这样啊?这一段经文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见道得授记以后就等于见如来了!
第十一句:“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那玄奘这里翻译的是:“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就是讲了如来就是等于真实等于真如,等于后面讲的无生。这是这一段经文的内在的义理,一致性的。
第十二句:“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玄奘法师翻译的是:“善现!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所以者何?善现!由彼谤我,起不实执”,第十三句:“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经文的主要义理就是什么呢?无法。好,从凡夫执着实的角度否定法了,凡夫认为有法错了,他要表达的就是无法,那么十三句就直接讲实无有法,所以前说的“无生”等于十二、十三段的“无法”。
十四,我们看一下:“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十四,如来证得菩提就等于什么?无二,对吧?如来得的那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讲就是如来的菩提,于是中没有实没有虚,看到了吧?就是我们刚才前面讲的“无二”,就是如来的菩提,就等于“无二”,离开了凡夫一切境界。
第十五段:“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义净法师翻译的:“妙生!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者,即是佛法”。就是说一切法就等于非法,就等于佛法,看到了吧?这里所有列出来的你都可以跳过去和其他的划等号的。比如说,你“实证无法”了,就等于“见如来”了,就等于“证到无生”了,就等于“了解了一切法”了,就等于你实证了佛法。这些你把它通篇看下来,都在说同样一个道理,是什么? 就是没有凡夫境界一切法,看到了吧?就是凡夫境界一切法没有、不存在。证到了这个就叫见道,就叫见如来,叫见实相、见真实。
凡夫境界法无生,从来就没出生过,那么后面讲的无二,“二”就代表了凡夫一切法,知道吧?凡夫就是二边见,就是二,没有一个法不二,为什么二知道不?因为我们是靠虚妄分别出来的境界。唯识里面讲得很清楚,什么叫分别?对比、选择、评判,他必须得对比才评判得出来、才分别得出来。就像那个大海里面的鱼从来没有试过淡水的,它在海中不知道海是咸的, 因为它没有对比,但是你把它捞出水面来,它就说不适应,是不是?跟原来的感觉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凡夫境界就叫二,无二就不是凡夫境界,就是如来的真实境界。所以这一段经文特别重要,它内在的义理完全都是指向同一个真实性,也就是凡夫境界一切法本无。那我们了解了这些,你应该要死心塌地知道凡夫境界的虚妄是需要放空的,不能抓。不是说要你现在马上做到不抓,不是的。是知见上、见地上,先要把这个正知见树立起来:凡夫境界就是要毫不客气地破得干干净净的。你暂时破不了没办法,但是要知道这个努力方向是绝对不会错的。努力方向错了,修行越用功,偏得越远。如果具备了这个正知见,努力方向正确了,有习气有什么关系?习气冒一次,正见就强化一次,功夫就用了一次,习气就化解了一点,邪见就破除了一点。所以为什么佛那么强调正知见?没有正知见,个个都是盲修瞎练,就是这么严重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习,绕过这个五蕴皆空,绕过这个《般若经》的道理,直接去找真相。如果是那样可行的话——或许有一小部分人可行,为什么呢?可能他善根特别深,他就像六祖大师一样,或许宿世就已经修到对五蕴皆空的义理产生定解、胜解了。但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才一个六祖,知道吧?所以我们绝大多数凡夫都是要按佛讲的这个次第来,一定要先入这个大乘佛法的门,就是《般若经》的义理要正确掌握才行的。没有正确理解《般若经》的这个道理,你想绕过去见真相,真的绕不过。不要说我那么残忍,好像搞得自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如果给你一个肥皂泡的理想,对你有真实的利益吗?没有,是吧?那佛在《般若经》里面讲了二十二年的真话,就是为了要把这一个核心道理讲清楚,让大家接受。凭佛的智慧,凭佛的功德,他都要讲二十二年。如果能绕开,佛就不要这么费心了,是不是?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提问吧。
则金法师:这段经文看得出来,佛法没有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东西,佛法就是破凡夫法,破凡夫自以为真实性的存在,就叫佛法。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既然我们这个五蕴身心世界都是空的,那么是否我们要对自己 “不好”呢,比如进行苦修,这些是不是有利于修行?
则金法师:什么叫对自己好不好呢?标准是什么呢?是吧?不好说。真正的好,按佛法标准来讲就是要创造一切因缘,去觉悟这个佛讲的道理,这是对自己好,真正的好,生生世世的好。如果你说为了学佛法,然后就忽略了一些正常的需求,一些正常生活的条件,你不去创造了,不给提供了,那也不行的。因为毕竟我们现在还是在觉悟的过程当中,还是需要一些假因缘来支撑的,就是所谓借假修真嘛,还是需要走一个比较中庸的道路,不要搞的太偏激。
则金法师:佛讲《般若经》的本怀,他真想要讲的那个道理,我们凡夫其实是很难接受的,知道吗?很不容易接受的。前面讲了,只要不诽谤,那个功德都已经无量无边了,何况能信解受持。所以我们凡夫听到《般若经》,你不诽谤,已经是谢天谢地了,知道不?因为它是直接要把我们凡夫存在的那个基础彻底地破掉。我们认为有个真实的我,有我所对的一切真实的身心世界。他就告诉我们,你认为的“有”都没有。这不是要毁掉我们凡夫的生存基础吗?但是只有这样子,我们才能转凡成圣,知道吧?如果抓住凡夫境界内的东西不放,那我们就永远是凡夫了。所以佛陀的慈悲是给我们真实的利益,虽然我们现在暂时难受一点,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你也要忍一忍,对吧? 要忍的。所以菩萨对这个无生法他都要忍,所以叫无生法忍。小乘人听到这个佛讲《般若经》的本意,如刀挖心那么的难受。所以我们不要听到一点,觉得不舒服就不忍了,要忍的啊。不过在座的诸位还能坚持听,也还不错的,能坚持多久我就不知道了,希望大家能坚持下去。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原先我自己个人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还以为是那个万法归宗,就是什么法都可以归到一个宗上。但是师父刚才这么一说,发现自己理解的好偏,有点懵,希望师父再帮我们详细开示一下。
则金法师:好,请坐!这个“一切法皆是佛法”被很多人拿来说过,甚至很多时候是在一种很玄妙的这个情况下说出来的。这里讲的一切法就是佛法,其实佛已经在这里说得非常直白了(义净法师翻译版本):“一切法,一切法者”,这里两个重复,就是说这一切法、这一切法,“如来说为非法”,没有,不是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者,即是佛法” 。“我”要说佛法,“我”总要有一些名词概念来说,要不说不了话呀。所以我说这个一切法,“我”(如来)不是承认了你凡夫境界一切法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我”是以你们能接受的名词来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你认为的那一切法是不存在的。只是想把这个道理说清楚,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这个就是佛法。说清楚了,那当然你理解了,你也就知道了一切法非法。那佛当然是已经亲自证到了,所以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那我们世间人他是这样想的,他说这个杯子也是佛法,山河大地、男女老少、起心动念全是佛法,全是佛的微妙功德的展现,听过吧?那跟《金刚经》说的是不是有差别?《金刚经》是彻底否定凡夫一切法的,那个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微妙不得了的、很高妙的、很圆融的,那个一切法即是佛法,是美化了凡夫一切法的。我们先不讲圣人是怎么样,先说凡夫阶段,你抓住这个知见,你能从凡夫境界当中超越出来吗? 你能从六道轮回里面超越出来吗?不可能的!
然后又说“三教合一,万法归宗”。什么“儒释道三教,所有他们讲的道理都是法,只是从不同角度讲,其实他们讲的都是真理,都是真实法,都是佛法”,这个就扯得远了,是不是?然后又说“万法归宗”,即世间各种学说,所有的一切的宗派,他们追求的都是同一个真理。这完全违背了佛讲的道理。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是把印度那么多的宗派、那么多的外道都破得一干二净,体无完肤,是不是?他怎么能承认那外道的法是佛法呢?
这个一切法是佛法,是站在如来的角度,看到了一切法不存在的这个真相,这个真实性的角度来讲,他讲一切法是佛法。你世间人是认为一切法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个怎么是佛法呢?那个是凡夫颠倒法,尽管它本质上是佛法,是不存在的,但是站在你凡夫的角度来讲,你没有证到它的真相之前,你不能说那个是佛法,知道吧?所以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要点就是“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来”是过来人,说他的见到的真相。你不是过来人,你就不要说过来人说的话,那不是糊弄自己糊弄别人吗?这个要搞清楚。其实翻过来覆过去,道理非常简单,非常明白,就是要说凡夫认为真实的这个身心世界一切法,不存在。把这个道理搞通了,认可了,可以说算是大乘佛法入门了。其实这个道理不复杂,想入门也很容易,你就盯住这一点,不一定要你懂很多理论,一套一套的名相概念什么的,说得头头是道,不一定的。你抓住核心要义来下功夫,理解了、认可了,就入门了。像那些学者,说得头头是道的,辩论起来也很厉害的,他不一定是大乘佛法入了门的。这些道理,从字面上来讲,从这个佛的表达上来讲,它是非常地简单直白明了。但是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误会,那么多人难以接受?接受不了,又不敢公然地反对佛讲的,然后就开始动脑筋把那个法用文字把它给复杂化的不得了,加工,发挥,搞得很玄妙,让人晕头转向的,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因为佛讲的直接违背我们凡夫经验,知道吧?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其实没有什么玄妙的。
当然了,那么多人难接受,与我们众生根基有关系,特别是这个大乘佛法刚开始传进来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学说里面就没有“般若”这个概念,就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当初大乘《般若经》传进来的时候是怎么解释的,你们知道吗?一些从印度过来的高僧大德,懂般若的人,他为了让我们中国人能接受,就用老子的那些包括借用一些儒家的学说,来解释佛法。就是利用我们原有的文化把它套过来,来打比方,用它们来框佛教的道理,然后让我们去试着去理解,是这样子传播佛法的,叫格义佛教。这样肯定出偏差,但是是没办法。虽然如此,那在有条件的时候还是要回到佛讲《般若经》的这个本意上来,对吧?其实大家学下来,学到今天看看,复杂吗?其实基本道理、核心道理不复杂,对不对?真的不复杂,所以大家能听到的还是要有一点信心。我反反复复强调过,我们不要拿自己的习气,一时改不了的习气来否定佛讲的正知见。恰恰要用佛讲的正知见去对治自己的邪见习气,这才对,这样就会越来越有进步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回向一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