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付费?有文化的错觉
在这个内容付费的元年,我订阅了罗辑思维所有的内容付费栏目,外加喜马拉雅的吴晓波频道,好好说话等付费栏目。每天频于奔命,各种保存到云盘,收集了一大堆资料,超过一半没看了,看了的也是狗熊掰玉米,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缺乏知识连贯性。蓦然发觉,这样漫无目的不是办法,我买的只是有文化的错觉,一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并没有系统地提升自己,大概许多人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吧。我们假装自己在掌握知识和提升技能,没有虚度年华,看上去好像忙忙碌碌,倒也充实。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是耗钱耗时,收获甚微。
并不是说内容付费没有干货,但是不加筛选地往自己脑袋里塞,只会让自己信息过载。
在订阅付费内容之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学这些对我的生活真的有帮助么?这些内容可以嵌入到我的知识体系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慎重处理。我考虑了自己的实际,对订阅的专栏进行了筛选,着重专注几个对自己帮助大的,其他的少关注。雪枫音乐会和李翔商业内参我基本每天都打开,刘润商学院目前是我最喜欢的,通往财务自由的专栏对我认知升级还是有帮助的,精英日课和大局观包含宏观经济学和文史哲的内容,帮助我拓宽知识。和菜头的文字我都是当散文读。剩下的专栏缘分没到。我希望通过保留的这几个栏目,完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系统地了解商业概念。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付费内容的价值呢,我还有两个建议:
其一,注重输出,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一味地输入而不输出,意义不大。我一般看到精彩的地方会忍不住做一两句的评论,摘录到印象笔记的app里面,做个标签,以便日后寻找。比如知识管理的标签,认知行为的标签。持续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表达和提炼能力会提高,简洁明了地阐述一件事情是未来不可或缺的能力。
其二,知识指导实践。做成事才是有用的,不然沉寂的知识只是一潭死水。更何况,读很多的知识不去实践,很容易遗忘。下面是学习内容知识留存率的一幅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是阅读,知识只能留下10%,而实践可以留下75%。这也是我推荐主题阅读和按需阅读的原因,指向实践。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把几本相关的书放在一起读,这样读效率很高,收获也多。按需阅读就是缺哪补哪。你感觉自己文案不行,就看《文案训练手册》。
衷心希望内容付费可以帮助大家,真正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而不是自欺欺人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