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

2020-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helen08

阅读第一天, 10月14日


【摘要1】大多数家长会发现自己习惯于对孩子发布各种禁令。我称之为“囚徒-监狱长”的养育模式。监狱长必须密切留意孩子的行为。扮演囚犯角色的孩子,做的事情非对即错。作为监狱长的父母,除了奖励和惩罚之外,简直不会干别的。囚犯很快就变得依赖于监狱长的控制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这种奖惩系统削弱了孩子学会自我约束的能力,破坏了他们自我调节的内在潜力,使得他们成为一个单纯的傀儡,其性能完全依赖于监狱长。孩子完全在外部动机驱使下行事,而不是依照内心的指引。时间一久,大家会不清楚究竟谁是监狱长、谁是囚犯,陷入互相折磨与操纵的无尽循环。

【感悟】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除了孩子上课时间,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和我一起。我带孩子上学,带孩子放学回家;放假了,在家里陪孩子做作业,陪孩子出去玩……在整个小学中,女儿几乎没有离开过我。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妈妈,我做到了陪伴!但是看到《失控》这本书,我感觉我更像书中的监狱长,孩子更像囚徒。孩子做得好,考试考得好,我会给她奖励;反之,则是惩罚。导致,孩子不管做什么都会询问我的意见,需要我的帮助,依赖性太大,我也特别累!

【摘要2】如果我们告诉孩子,父母的关键角色就是纪律的执行者,就会让他们觉得,他们天生没有纪律,需要得到教化。讽刺的是,最受纪律约束的孩子,往往最没有能力自我约束。我们从未真正想通这一点,总是依赖于已经形成的信念:没有纪律,孩子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我们从这个角度解释他们所有不好的行为。我的观点正好相反:所谓的“纪律”是有害的,无法产生父母期许的好行为。

【感悟】一直以来,我以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给孩子立好规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现在我才发现,孩子不能压制,压制得多重,孩子反弹得就有多严重。需要教化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摘抄3》我们在童年时代看到的育儿模式,后来成了我们自己的育儿模式。

【感悟】小时候被母亲责骂,哪种害怕的感觉还在。所以结婚后,我常常跟自己说,尽量不打骂孩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结果是这样子吗?不是的,我仍然打骂孩子,甚至不开心时,会对孩子吼叫。现在想想,父母的教育方式,仍然在影响着我!

【互动】一直以来,手机我都不会给孩子用,我怕孩子会玩什么,怕孩子控制不了!今天孩子要求听歌时,我把手机给她了,并且告诉她,不要用得时间太长,半小时后还给我,果然,二十分钟后,孩子主动把手机还给我了!

【感恩】昨天女儿的老师来家访,陪孩子聊了很多,特别感谢老师对孩子的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