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与书读书让生活美好每天写1000字

不要等到老了,才想起还没活过

2017-10-10  本文已影响228人  歪杨

读完加拿大作家蒙哥马利的《亲爱的陌生人》已有半月之余,一直寻思着要把在读书期间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今日终于得闲。

1最珍贵的是自我觉醒

主人公终于在她29岁的生日过去不久之后跑出了囚禁着她身心的斯特灵家族,在这之前,可怜的她连拥有自己喜欢的名字都是痴心妄想,从小到大活得毫无存在感,29岁的她还不如9岁的小孩活得自由。阴差阳错地她收到了一封医生来信,信中医生明确指出她将不久于人世。收到来信之后,她痛苦地意识到,自己还未曾真正活过,最后她决定,在余下的不多的岁月里随心而活。当她开始真正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活之后,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她遇到了友情、爱情以及亲情,而这些在她之前29年的人生里都是妄想。

一个人从小丧父,而且父亲的死因非常可笑,就因为她母亲要遵守一个可笑的不能生火的规则,导致父亲感冒后受冻而死。因为从小生的瘦小苍白,所以从来没有被肯定过,从来没有被需要过。长期遭受母亲的冷暴力,充当亲友的戏谑对象,以及被斯特灵家族严密的透不过气的没有人性的条条框框束缚着长大成人。

在她终于冲破条条框框终于选择为自己而活之后,她遇到了塞西莉,第一个崇拜她、需要她的人,她们成为了朋友。塞西莉的父亲亚伯,一个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的木匠,提供给了她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活计,让她搬出了那所监牢。遇到巴尼,那个传说中的匪徒、强盗、杀人犯,最后她们成为了爱人。而巴尼真正的身份是百万富翁的继承人、主人公最喜欢的作家、拥有蓝色城堡的主人。如果她不迈出那一步,那么她将永远不会遇到这些人,她也不会体会到被人信任、被人需要、被人爱着是什么样的感觉。

整本书里最珍贵的部分就是主人公的自我觉醒,那封寄错的医生来信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但是我也不敢说如果没有那封信主人公就一定不会改变活法。不管怎样,我们大部分的读者,肯定不希望自己收到这样的来信。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借此去反省反省自己的生活:如果死亡即将到来,我们会不会也会后悔?因为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活过。

2读书从来都有用

在上面的部分我对那封信的重要性抱有保守态度,我认为它仅仅是导火索而不是制胜法宝。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不是主人公内心早已做好了燃烧的准备,那么导火索燃完之后,等待它的只会是覆灭,而决不是一场熊熊烈火。《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句话:“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根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是什么让关在笼子里的主人公不甘心?是她内心对真正生活的向往。书籍打开了她的视野、赋予她力量、默默陪伴着她,是书籍让她与众不同。如果没有书,没有约翰,她怎么知道“恐惧是一种原罪”,她如何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勇敢地作出改变。

曾经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读书如吃饭,我们曾经吃下去的饭后来都变成了我们的血肉和骨头,最终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读书也一样,曾经读过的书也存在于我们的精气神中。著名作家三毛说过,书读得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就是这个道理。

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三点,对于主人公的遭遇我很同情,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认为她有此遭遇也完全是咎由自取。29岁生日之前,她从未真正表达过自己,这是她所有不幸的来源。沟通是双向的,我很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别人怎么对待你,都是你教会他们的。

她的沉默、不反抗甚至主动迎合,都让那些和她一起生活的人意识不到他们的错误,或许她反抗过,但成效甚微。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但是妈妈拒绝任何微小的建议,而她也不坚持己见。”从来不为自己争取话语权,那么可想而知,等待着她的就是提线木偶般的人生,这怨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将自己的主权拱手让人。

再来看看她后面的人生,当她穿着漂亮衣服、坐着汽车招摇过市,和臭名昭著的“罪犯”结婚时,她那些看起来冥顽不灵的亲戚们还不是照样拿她没办法。最后在得知巴尼的真实身份之后,甚至那些亲戚的态度戏剧性地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最后她的风头竟然盖过了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她的羡慕对象的妹妹。

所以说,很多时候限制你的并非是他人的言行,反倒是你自己的内心。当你一个人默默生闷气,觉得周围的人都是怪物都不理解你的时候,请你也反思反思你有没有向他们表达你真实的意图?

4故事永远是故事

小说的迷人在于跌宕的情节,小说的感人在于真实地反应了人性,小说的回味则在于无穷的想象。对读者来讲,最重要的却在于要分清小说与现实。故事里永远都可以迎来最后的大反转,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主人公勇敢活出自我的风采,但却不能傻乎乎地认为生活就像数学公式,一样的配方就能得到一样的结果。

如果你认同经历就是最宝贵的财富,那么不管得到的是怎样的结果,你都赚了。但如果你不认同,那么记住三思而后行,因为活出自我不仅只有这一种方式,去找寻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