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
前天大儿子学校召开了一次线上家长会,方校长在说明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规划,正好爱人晚归在吃饭,我们就一边听着一边陪他吃饭,他听了一小会儿就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这很难得,一般他很少主动讨论这些事情的,我知道线上课还会有回放,所以选择多听听爱人的想法。
背景:15年开始我接触到读经教育理念,刚一了解我就直觉的认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有高度有深度也有广度,但女人的这种直觉有时候很难用逻辑的语言的方式表达清楚,也可能是我自己还没有足够清晰吧,但是这个种子就在我心里落地生根了,大儿子三年幼儿园就读了国学幼儿园,一年级的时候真想把他送去读经学堂,奈何家人反对加上我自己也觉得孩子太小,等到二年级下半学期,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日渐凸显,对自由的渴望对我管控的抵触加上七八岁这个年纪的正常叛逆,各种机缘促成之下,我就把孩子送去东山书院现在的宁波悦心经典学校了,这里兼顾了我爱人要求必须得学好的体制课程,也有我一直热衷的经典诵读,有武术锻炼还有自然农法,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老师们懂得教育的心法,有因材施教的方法论,又严谨严肃又不失自由活泼,我也去那里住过一个月,感受着天地山水的滋养,对这个学校充满了喜爱!所以回家后也是极力的要向家人们证明说明送孩子来这里学习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其实能把孩子送出去也是用了一些心机的,一开始跟爱人说的是就去几个月,实际我是直接交了一年的学费,后来想到要到9月份才可以转学,就又游说孩子和家人再继续小半年吧,现在眼看着三宝即将驾到,无暇分身,这样也正好再让老大在那边继续求学一年,我是很安心的,不是为了推卸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而是真正清明理性的思考过的,他是一个显化建设者,而且只有三个能量中心点亮,他更多的需要和有着饱满的正能量的人事物链接,更需要这样一个环境给他从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幼儿园的时候有学堂,小学阶段我还是非常希望他能够一直在经典学校的,或者说最好能到初中一直浸润其中,同时我也尊重孩子爸爸的想法,想让他学理科学科学,回来参加高考!所以现在的情况,既是两口子互相尊重互相妥协的结果,也是孩子冥冥中的福报!疫情期间不仅学习进度完全没有受到影响,还有那么多自由丰富的课外活动,增长见识充实体验,我是很满足很满意的,也时不时的给家人传达这样的感受!
背景大概如此,而在我们一起听学校家长会的时候,老师提到想要做15年一贯制的学校,他爸就开始了,美国崇尚自由,每个孩子都可以按照他的个性得到发展,日本分为几个方向,在这个方向里专注投入,也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德国又是如何如何,那我说这个学校就是很依照每个孩子的个性去教育培养的啊,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去了解这个学校,只是听了只言片语就在这里用自己想象的样子去下结论,东山书院的第一个50万字包本的孩子,老师家长发现了他在科学逻辑方面的特长,现在就转去学习体制课程去了啊,没有说人人都要走文礼书院都走哲思专研的道路啊。当我在这样说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内心是有评判的,你都没好好了解就在这里大放厥词,我也很不服气!
后来我爱人也着急了,他说,作为学校主办方,换做是他也会说自己的这一套如何如何好,这很正常,但是你作为孩子家长,你不能也跟着走啊,你不是主办方,你总是说哪哪儿都好,是,好的地方我也认可,但是你也得说说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吧,要客观的看待啊!一下子我有点觉悟了,正是因为我的极力想要证明说明这个学校好,物极必反,反而他会起疑惑,难道就没有不足的地方吗?老实说,我真的没发现,(我是那种一旦发现有不足的地方,很可能就舍弃了,之前学习各种理念的时候就是这样不断迭代更新的,不过后来我也发现这样不好,不能因为某个理念在某些方面的不适用或者不够就否定他全部的价值,也是有其正面积极的意义的,可以在他所适用的范围内做好应用啊!不足的地方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替代弥补。)如果非要我说出来个缺点不足的话,我想就是这种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广大民众所认可,还没有走进主流,显然爱人并不买此帐。
爱人又提到了另外一个话题,问我教育是投资吗?这个现在全民都在说这个话题啊,我很好奇爱人想表达的是什么呢?如果不是投资,又是什么呢?在他看来教育就是眼前的事情,做好眼前的事情就是班级第一年级第一,那就是优秀的学生了,这让我很是惊讶,在我以往的认知里我真没觉得他会有这样唯成绩论的想法,尽管在一年级的时候他会对孩子说没拿到100分就是不及格,我的理解是他很注重基础扎实,从小养成细致的好习惯。对于他的这个说法我真的有点无法接受,我举了个例子,邻居家有个我们看来很不错的孩子,她的成绩也就中上等,那该怎么办?他说补课啊,使劲补课,极尽全力补课还不行,那就认命,自身天赋如此,没办法。这也让我觉得和我的理念差别太大,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小学时候成绩平平,初中开始抬头,高中的时候才真正崭露头角,成绩一路上升到稳居前三,而且看了太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孩子们,所以我对孩子小学时候的成绩真的并不是很焦虑,而且其实我爱人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但是怎么想法就如此差别大呢,后来我才了解到了他的想法,他小学时候基本什么都没学,农村就那个条件也没办法,数学的底子还是不错,理化幸好都是初二才开始也很快能够掌握,到高中尽管可以稳居前三,但有些课本以外的常识性内容他小时候没有接触过就有些束手无策了,他反思自己之所以能够追上来是很庆幸的事情,而如果能在更小的时候得到良好的教育适当的引领,他应该会有比现在更好很多的成就,他有很多的遗憾,如果小学能够做的更好,也不至于高中奋起直追的时候那么辛苦,也不至于那么没有自信。当年的父母认知和条件也就在那里了,没有办法,而今我们自己做了父母,我们成为了高知,就要从小给孩子良好的引领和指导,从小打好基础!
好像这样一沟通,我也更能够理解他了,尽管相同的经历,给到我们的启示如此的不同,我一度很不理解,现在站在他的角度似乎也能理解了。不一定一定是我的道理对,而他的想法有问题,但是,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能够在高中阶段后来居上呢,我的理解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太多的压力障碍,长大了逻辑理解能力发展起来了,再学习这些理科的东西是很容易的,反而是那些从小拔苗助长了的孩子们,看着长势良好,其实已经拔了根基,后继乏力了。而我爱人的想法是,高中的时候才开始发力就只到了这个程度,如果更早的时候更多的投入,不是会更好吗?我真的觉得不见得,学习成绩的提升一是逻辑理解能力,二是自主学习的意愿,前期给到的压力所带来的抗拒焦虑担忧恐惧等等都是学习成绩提升的阻力,其实我爱人的逻辑力是很强的,只是我们对于自己能够从高考这个独木桥上顺利通过的归因逻辑是完全不同的。这中间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孰对孰错?当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换一个思路,他也有他的道理,我也有我的道理,这样好像能够和平相处了,那然后呢?还是需要一个更高更清明的思路来涵盖二者厘清二者!
教育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不是说让孩子今天学会了什么招式公式,用来解决某个或某种问题,而是注力于一种能力和意念的培养,有点像练习武术气功,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打套路熟练得很,但是内功不足,换到其他赛道不按套路出牌的地方,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读经教育的理念里是提升孩子的内功,不惧怕任何难题,几十万经典我都能一一拿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这些孩子身上是有切实体验经历过的,耐心定力心流的锻炼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投资在基础建设上根基奠定上,后面的发力必然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