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被异化的教育制度会把人引向何处?

2017-11-29  本文已影响41人  呱皮
被异化的教育制度会把人引向何处?

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这个横穿阶级金字塔的阶梯,几乎是所有人在青年时代都会去触碰的一个东西。有的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阶级的跨越。然而更多的人在这场竞争中失败,成为了平凡的大多数。

成功的人或许会沾沾自喜,失败的人或许会悲叹,然而我可以在这告诉大家,这一切都是不必要的。因为这个教育制度,只不过是阶级循环的车轮里的一轴,供人们互相辗压。

既然如此,这种教育制度会把人引向何处呢?

它的结果可以有三种:

第一种:读书就业,然后被剥削

它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与十九世纪工人劳动力发展如出一辙。

先是最初的机器发展,形成城市,流水线作业需要很多工人的参与。在机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代替工人位置的机器越来越多,成本低而且劳动生产力也远大于工人。那资本家们怎么办?把工人炒了,换机器!剩下的,机器还没有替代的工人,他们就只能忍受非常低的,只能维持生计的工资水平,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压迫,因为有着无数被机器淘汰的产业后备军在等着任何一个工作岗位。

在工业时代,力量,身体上的能力就是工人可以被利用的价值。然而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显然的,脑力,知识就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可以被利用的价值。于是,读书和教育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机器替换工人的时代过了,现在是高级知识分子替换低级知识分子的时代。从前是农业生产以及各种个体劳动为工厂大生产提供强壮工人用以体力劳动,现在是教育为公司以及各类企业提供知识分子用以脑力劳动。与大工业生产时期一样,公司需要知识分子,在供不应求的年代总是最受待见的。而今经济发达地区对于知识分子的需求已经相对饱和过剩,于是发达地区的资本家们便开始召集拥有更多更高级知识的人来替换知识相对较少的人,从而实现生产利润最大化。而被淘汰的,或者没有足够竞争力的知识分子们,则成了新的产业后备军。

可怕的是,当没有被淘汰的知识分子与资本家利益冲突时,资本家依然可以从产业后备军中挑选相同的人出来,所以,他们仍然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低工资,高强度的工作。比较普遍的例子是码农,程序员,猝死的年轻人大有人在。

而在这其中,教育制度起到的则是帮助资本家生产知识分子,筛选知识分子的作用。通过小初高的教育先让青少年学生互相争斗,通过高考选出学习能力更强的人,再分层次进入大学,获得等级不同的文凭。这样,在知识分子的批量生产中,各式各样的青年被贴上了如食用猪一样的“检疫合格”的标签(文凭),来到了教育工厂的出厂口。而资本家们则避免了在实际工作中优胜劣汰的低效方法,他们需要做的便只是挑选商品。

第二种:读书上位,成为新的上层阶级

在我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靠读书发迹的人不在少数。当时知识分子是稀缺品,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单位,机灵一些能干一些,实现阶级跨越是很普遍的事情。他们都有不错的物质生活,然而也因为下层群众不断的找他们麻烦而困扰,但相对于上一类人来说,这类人的生活还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那是改革开放初期,在阶级固化的今天,通过读书成为新的上层阶级的机会越来越少,高考还算相对公平,然而也因为阶级垄断教育资源正在日趋封锁。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最差可以保送复旦,而有的落后地区的乡镇学校却连二本也没有几个。

第三种:读书学知识,自主创业或独立生活。

这种人是第二种人在资本主义建设初期的体现。他们不通过攀爬社会金字塔的方式来获得生活物资,而是通过另起炉灶的方式。然而他们真正独立于社会金字塔而存在的是少之又少的,他们不是在创业的过程中侵犯了某个上层人士的利益而被其贬为第一种被剥削的人,就是在创业过程中迎合上层人士,受其赏识,而被提升到上层建筑。真正独立不在两者之间的,举个例子,如受大众喜爱的独立文艺作品创作者,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于是,我们可以得到结论,第三种人也无外乎是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的结局。

于是,你们肯定会想,那不是得好好读书了,当第二种人啊?对了,你们家长就是这么想的。

很多家长都在这种问题上变成了唯心主义者,明明没有非常占优的教育资源,却要要求孩子有上天入地的本事。这里就要提一个教育制度教育行业的现状以及其对不同阶级的影响,这与教育对人们的导向结果息息相关。

这里要先强调教育制度教育行业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后,教育行业开始了其市场化的过程,到现在看来,其市场化是很成功的。现存的教育机构,基本上可以分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独立教育机构、私人辅导。公立学校在区域上的差距很大,公立学校虽说是政府设立的教育机构,实际上却不是一个利民工程。

在一线二线城市,最好的学校往往是公立学校,其教育资源充足,上线率也非常高,这就和普遍聚集于一二线城市的官僚团体以及与官僚团体有关的上层人士有关系,他们完全可以利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教育资源来为自己服务。

然而,公立学校独占鳌头的情况在发展落后的城市便不存在了,在发展较差的城市,聚集的一般是在体制中处于中层或下层的小官僚团体,而发展较差的城市自然也不会有很多的上层人士。他们没有调控教育资源的呼风唤雨的能力,公立学校在这里便没落了,他们只能拿着手头还比较充裕的钱去购买教育资源,于是,私营企业闻到了金钱的味道,便建造了私立学校,在这里当上了地头蛇。

可是对于小市民阶层或是其他下层群众来说,要通过读书实现阶级跨越的话,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读书环境就不行,于是他们只能勒紧裤腰带,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一些中产阶级的孩子一同送进私立学校,送进独立教育机构,谋求教育资源与环境。而连这些钱都挤不出来的,便只能老老实实地把孩子送到非常一般的公立学校,通过督促他的方法让他进步。

于是,教育制度和各阶层的关系也显而易见了。在教育领域,也普遍形成了对下层群众的剥削和压迫,下层人民为了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将来而做出大量的教育开销,这还算是一个比较实际的想法。在很多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那里,他们不需要像下层群众担心生活中哪里的钱又不够用之类的问题,教育目的更为缥缈虚无,很多人把孩子送入更好的学校,竟只是一个脸面问题。

综上所述,教育便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被异化了。虽然它被异化了,却也依然有着一个阶级跨越的功能,这对下层群众来说,依然很有吸引力。

接下来,抛开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来谈下层群众和教育。

下层群众依然很多人还在做着通过读书实现阶级跨越的梦,然而这会被贫富差距扩大以及阶级垄断教育的扩大逐渐打破,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然而,在这个慢慢封闭的过程中,阶级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群众的大脑中。就算发展无望,群众也不会普遍的觉醒,他们中的大部分会自怜自哀,觉得自己没本事是自己的问题,而不会把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当然,这一个消极的过程也会随着经济危机以及逐渐扩大的其他问题而被慢慢打破,当人们终于意识到自己一无所有,改变已迫在眉睫时,他们才会广泛的行动起来。

上层阶级作为剥削阶级,人格化的资本,不会停止对利益的追求。它的资本从哪来?从下层群众来,从剥削下层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来。而剥削者始终是少数的,下层群众才是多数的。当下层群众的利益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对。而上层阶级就开始用各种冠冕堂皇的话来掩盖这阶级矛盾,同时心口不一地继续剥削。这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粉饰太平的破裂,阶级矛盾的激化。下层群众起来反对上层阶级,又完成了一次阶级循环。

可是对于正在看这份报纸的、关心政治的你们——年轻的朋友们,当然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阶级循环不是我们的追求,不然又只是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要在自己的思想中撕破读书阶级跨越的迷梦,撕破资产阶级伪善的面孔,撕破依然保留在自己内心中的阶级思维。在阶级社会中,各种各样,你们能联想到的美好的东西,大多数是与大多数人是无关的。

我说这么多,不是为了宣扬读书无用论,相反地,我非常推崇大家读书,然而是读与自己目标有关的书。这个目标不是阶级跨越,不是让知识、市场掌握你自己,而是自己掌握知识,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