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校,再也不开学了
今日开学了,可有一所学校却无声无息,不见了稚嫩的笑脸,不见了送孩的家长。冷清清,凄凉凉!
岁月更迭,桑田沧海。这所村小走完六十七年的厉程,于今日开学之际,宣布了她的结束。她像一位失去子女的老人,默默地在那叹息!
五四年建国初期,这里组建了两个识字班,那时举步维艰,土坯上放门板,便是课桌。后来也曾借民居做临时校舍,那时书包也简单,一个包皮几本书,一卷扎在腰间。肚子饿的咕咕叫,就盼下课钻脱过粒的豆秸下寻豆粒吃,比找黄金都艰难。但学习依然努力,一个鸡蛋换个本写作业,二分钱买张黑纸钉个本,正面做笔记,反面做验算。苦啊!这时四个教学班,五六年级要去乡里小学就读。
六八年有了完全小学。七一年初中带帽,有了一至七年级。
学生也多了,于是村里下大力气,也后盖了21间大瓦房,开始告别低矮的士坏房,住进明光瓦亮的教室。
一段时期,教学班达十二个,学生三百多,老师十七名。民办教师是教学的脊梁骨。挣着低微的工资,奉献着他们的智慧和青春,是最可敬的一代人。
师源不足,文化人奇缺,有一家三兄因读过初中或高中,都一起进学校当老师。后来知青下乡,先后抽调五名补充师源。那是学校发展的鼎盛时期。
期间一位年轻大学生的任教给这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那时候,老师们要上晚班,学生要上晚自习。
七八年恢复高考。中学也通过考试招生,这村小一举考入七十六个中学生,名震乡野,证明了这所学校的实力。
几代村领导远见卓识,倾其所有兴办教育,经过四移校址,于一九八七年,占地二十亩,建了这标准化小学,与新校址同步起飞,这所小学不断创造骄人业绩。
一是连续二十几年期末总成绩稳居全乡榜首,二是从这学校走出去的高材生,有十五人一起步入大学校门,还有一名成绩为全县农场组第一名。三是全乡第一个进入国家四星学校。
为此,县电视剧台专门录了千秋大业专题片,在电视台连播半个月,那鼓号队参与表演,让县里各小学咋舌。
市里陈市长一进学校验收看校貌就直接拍板达标了。那时的硬件软件是全乡无可比拟的。
有志之士,化妆品公司老总也回报母校,同步还有其他几位知名人士,也慷慨解囊,装修学校。其爱心全体师生和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他们。
随着十几年来学生先后进入高等学府,毕业后落户城里,大部分年轻人进城务工后在城市定居,加之计划生育,学额逐年减少。师源紧张,总校一度合并再合并,仅存的一个班,本来尚可保留,可家长执意送往中心校。这样这所学校也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休息了!
不灭的是记忆!
留下的是惋!
感谢赵校长的投稿,看了您满怀深情的书写,我也跟着心潮起伏。
通透学校有无到有,由盛到无
我看见了几代人为了追求知识所付出的努力,如今的无,不代表衰落,而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以后,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广阔的愿景,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一所小学浓缩了时代的变迁,曾经的努力通过它的盛衰,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