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写作没长进,是因为“厨艺”不好
文/弼马 图/马男波杰克
昨天我学做了一道“硬菜”,花了两个小时。
据说这道菜成本低廉,吃起来真的有螃蟹味儿。
于是贫穷和饥饿指使我去学了这道菜。
它的名字叫做蛋炒蛋!。
不,不对,是“赛螃蟹”。
001 “备菜”
需要准备的有鸡蛋,咸蛋黄,蒜,还有蟹味菇。
听上去非常简单,和一个基础的炒蛋没什么区别,素材在超市或者地摊儿就买得到。
就像写文章那样,素材就在满世界飘着,在你眼前晃悠,你提个袋子溜一圈儿就能装回来一兜。但让你把它们提回来做成“一道菜”,可没想象中那么容易。
首先,鸡蛋要分离蛋清和蛋黄,咸蛋黄要碾碎,蟹味菇要掐头备用,菇身撕丝儿焯水。
就像写文章那样,拿到素材你才知道,不是扔进去直接“炒”。在开始加工之前要仔细斟酌,认真加工,该“掐头”的“掐头”,该“撕丝儿”的“撕丝儿”。
把一坨素材,整理成条理分明,且对自己的“成品菜”有价值的“备菜”。
说实话我在给蟹味菇撕丝儿的时候,一直在内心崩溃自语:
“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做什么?”
“是火锅不好吃吗?是螺狮粉泡鸭掌不香吗?还是油煎雪花肉不解馋?!”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撕丝儿,我是要学绣花吗?”
就像写文章那样,开始写之前的素材整理和构思过程每次都让我觉得自己弱小,无助,但“很饿”。
我期待写出一篇好文,却总因为刚开始动笔时这种看不到“苗头”的无助感和枯燥感而垂头丧气,自我怀疑。
怀疑这次的选题真的有价值吗?
怀疑这些看似枯燥的素材能重获新生吗?
怀疑自己有能力“掌厨”吗?
可怀疑归怀疑,肚子还是饿的。
就像写一篇文章那样,对于有点麻烦的事,你最好每次都拿出“饿着肚子”的状态,才会硬着头皮一鼓作气去把这些麻烦的准备工作进行下去。
002 “烹饪”
这道菜的烹饪过程更简单。
菇身丝儿拌进蛋清,咸蛋黄拌进蛋黄,和菇头分别炒出即可。
就像写文章那样,素材在脑中构思成形后,总会让人缓缓松一口气,觉得要好起来了,就快要“出锅”了。
但是真的开始上手,才发现根本没那么容易。
在用咸蛋黄拌蛋黄的时候,我脑子一热就放了两颗咸蛋黄,导致加进去搅拌的过程中浓稠成了半固态。
这场面瞬间让我傻眼,不知道这一坨固态蛋黄要怎么入锅炒,好像拿去做蛋糕会更像样一点,暗自觉得这“螃蟹”要“夭折”。还好后来被指点,加一点点油进去继续搅拌会有缓和,这才挽救了“残局”。
就像写文章那样,坐着想,想再多的方案也不够完善,但只要一开始“操作”起来,总会触碰到你之前想象不到的问题。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比解决自己“假想”中的问题要靠谱多了。
所以写文章不要只是坐着想,要开始动笔,才会慢慢解决,慢慢“炒熟”。
至于“火候”大小,“翻炒”技巧,不必去纠结。
因为那更是常年累月的操作练就的,不练,掌握再多理论也是白搭。
003 “点睛”
到目前为止这道菜就算是完成了。
还剩最后一个步骤,装盘,浇汁儿。
说起这汁儿,更更更容易。
生抽,香醋,蒜末,白糖,油,均少许。
搅拌绕圈淋之。
但是装盘我却纠结了老半天,翻来翻去想找一个最喜欢的盘子。
为什么呢?
就像写一篇文章那样,内容你用心做了,标题更要用心写,用心写标题就等于一道菜品的“漂亮盘子”,让人看了就有“食欲”。
但很多人到这里已经完全松懈了,因为眼看着已经靠近完成,觉得剩下的环节太简单了,不值得“发力”。
其实不然,就算你写的再好再优秀再有内涵,标题却看着像“二百五”,没几个人会点进去看的。
不信你把“蛋炒蛋”装进一个虎头虎脑的“壮汉碗”里试试。
004 “用餐愉快”
希望你别嘲笑我做一个“蛋炒蛋”花了两个小时,也别怪我一篇“蛋炒蛋”的文章花了你十分钟。
人这一辈子,不就是吃和表达两件大事。
厨艺和文笔,乃傍身之技。
只希望你能为了自己的肠胃,耐心钻研厨艺,天天都有“螃蟹”吃。
更希望你能为了自己的精神丰沛,耐心琢磨文笔,写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