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想做好妈妈,你还得懂“人情味”

2017-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晨梦ya

吉诺特博士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说:“我们限制孩子的行为,但是不限制愿望或者情绪。

如果你觉得有点不好理解,那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吧:

女儿前段时间得了肺炎,必须在医院输液7天。

孩子都怕去医院打针,我家的也不例外。虽然她大部分时候表现的都特别懂事——在3岁之前,去医院打针基本上没有哭过。

我记得2岁8个月的时候带女儿去做入园体检,我想,反正都要抽血干脆一次性做个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再检查一下微量元素吧。

于是,大大小小的试管一堆,当看到那么多试管时心里直犯嘀咕,特别后悔自己的选择害怕抽血过多。

抽血的人排成三条长龙,终于轮到我们了。因为小孩子的血管特别细不好找,经过一番折腾,最后决定抽脚踝上的血,整个过程不低于5分钟、丫头一直特别配合医生,不挣扎不哭闹。

旁边的护士说:“你家女儿太乖了,我家儿子每次都是骗他去买玩具偷偷带到医院,他看到地方不对,死命挣扎逃跑……

话说完,排队的人群中一阵附和声,有位妈妈带着3岁多的女儿也在排队,还把丫头直接作为榜样向自己孩子宣传。

我对众人笑了笑,然后离开了,心里也为女儿的勇敢自豪,她的表现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老公对整个过程惊讶的不得了,对女儿的表现赞叹不已、亲了又亲。

说实话:这份功劳应该归于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从怀孕到孩子将近3岁,这本书被我翻看过无数次。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童话故事里阿拉丁拥有的那盏神灯,为茫然失措的父母排除疑惑、指引明确的方向。

花每年都开

可每次开得一样吗?

小孩子的变化也是,正在我为孩子的勇敢感到无比骄傲时,女儿开始抗拒去医院了。

之前的方法全部失灵,苦口婆心的道理说了一大堆,鼓励、表扬全都无效,我的耐心一点点消失、烦躁出来张牙舞爪。

突然灵光一闪想起开篇说的那句话:“认同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就他的情绪做出反应,然后再处理行为 。” 我遇到救星般疯狂查找读书笔记核对这句话的出处。

它就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书中的语录。

吉诺特博士说:“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不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

所以,我开始试着去认同她的情绪:

我说:“哦,朵朵不喜欢医院,你害怕打针它会很疼。”

女儿点头头说:“我们换一个医院 ” (意思是去药店)

我说:“恩,我也特别想给你换一家医院,可是药店不可以打针,只有大医院才可以打针,朵朵必须打针才可以好的。”

女儿低头沉默了一会儿说:“ 我不要打脚(抽血)。”

“嗯嗯,我们不抽血,我们打手背 ”  我说。

这时,她的情绪明显缓和了很多,没那么抗拒了。虽然还是有些不情愿,但她最担忧的事情解决了。

如果我脾气没忍住,估计会暴躁的朝她喊:

“都告诉你了打针是有点疼,但是只疼一下很快就好了的嘛。”

“朵朵上次打针那么勇都不哭对不对?我们不怕的啦 ”

“ 快点走了,你要是不肯去医院打针,晚上咳嗽我不管你的啊!”

当我冷静下来后发现,所以这些道理其实都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必须向我低头” 而不是认同她害怕恐惧的情绪。

也许孩子心理一直担心的就是:“如果我打针哭了,妈妈是不是就觉得我不勇敢了,不再爱我了 ? ” 所以她为了保持勇敢的形像不被破坏,就会选择不去尝试,这种心理估计是她上次表现太好的“ 后遗症 ” 。

因此,当我最后认同她的情绪并告诉她:“ 妈妈也害怕打针的,爸爸小的时候打针比朵朵哭的还厉害呢。所以,朵朵害怕没关系的,你看,我们大家都害怕打针是不是……”

后来的事情进展的还比较顺利,我们告诉女儿:“朵朵哭了爸爸妈妈也都爱她。同时,也鼓励她下次争取只哭一下下。” 当下次有进步时,立马表扬、鼓励。

后来,我发现女儿和她的玩具狗狗们玩“当医生”的游戏时,她哄小狗打针时把我安慰、鼓励她的话都一字不差的转说了。

把自己的孩子

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养

“ 妈妈,我要买小猪佩奇的玩具 ”

“ 妈妈,我还要和小朋友玩一会 ”

“ 妈妈,他抢了我的玩具 呜呜呜……”

这些场景是不是在生活中特别常见。

小编发现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处理的:

“ 家里给你买了那么玩具了,还要买这个、买那个,就是不能带你出来逛超市,烦死人了,一天到晚的要、要、要 …… ”

“你已经玩了很久了,再不走我走了啊,你自己在这里玩吧……”

然后,你会发现年龄小点的孩子满脸委屈的想哭,大点的孩子赖皮威胁。

我们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呢?

有的,那就是带点“人情味 ” 的拒绝孩子的要求,这样比直接决绝要让人舒服很多。

比如:“ 你可以说,哇,这套小猪佩奇的玩具看起来真好玩,可是我们有预算这个太贵了,我们回家和爸爸商量好了下次再买可以吗?”

“你还想和小朋友多玩一会儿,可是,现在天黑了,要回家了,明天你们可以一起玩等等。” 这时候孩子不一定会同意不买玩具或者回家,但至少会对孩子的伤害小一点、他不会在心里怨恨你。

对的,是怨恨。

我们很多时候忘记了孩子其实也是有面子的、他也想保存自己的颜面。

吉诺特说:“有些事情假定孩子是愿意去做的,如果父母要求中只有命令没有尊重,孩子听到的是否定、贬损的话,那么他最后也会故意反抗。”

反过来想一想:假如,你和老公出去逛街,看到时装店橱窗里有一件你非常喜欢的昂贵的裙子时,如果你的爱人对你说:“ 你知道我们的经济不好,不可能买得起这么贵的衣服?” 这时,你心里会怎么想? 你开始只是想看看,但因为这样一句话最后可能堵气买了或者出现不必要的争吵。

2. 如果你们出门游玩,发现一个你特别喜欢的地方,你想在那里多待一天,而你老公可能想奔赴下一个计划中的景点,这时,他对你说:“ 这里有什么好玩的?要玩你自己玩我走了。” 你又会怎么想呢?可能旅游回来后你们准备闹离婚了。

那么,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父母会激怒孩子?不是因为她们不和蔼,而是她们不懂得方法,她们没有意识到刚才说的那句话是有破坏性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是我的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最近我无意间见到一篇文章,标题忘记了、大意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养》

看到这个标题你是不是有点懵?别着急,慢慢往下看。

举个例子吧:如果有孩子摔坏了你最心爱的东西,这个对象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你估计会勃然大怒,甚至会痛打孩子对不对?可如果这个对象是来你家玩的朋友的孩子呢?你一定是有怒不敢发,甚至还会咬着牙齿说没有关系、没关系……

再比如:“妈妈,这个暑假我想独自在出门走走……话还没完妈妈立马封杀,不可以,你看现在外面多危险啊,还有那么多拐卖儿童的。等几天,别人家的孩子过来和你说:“阿姨,这个暑假我计划到处走走……”你可能会夸奖他说:“哎呀,你真可不起,路线规划的很棒、安全措施也想的那么周到,嘴里满是赞赏。

可问题是,你有聆听自家孩子的观点吗?父母神经高度过敏,经常是直接驳回孩子并叫喊到: “ 多么疯狂的想法,我不想要再听到一个字 ”。

家里的战争如往常一样上演。

我们对任何意外都会反应过激,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然后,再试图扑灭燃烧起来的火,就像一个聪明的人知道从一个洞里出来,而一个明知的人从一开始就不会掉进洞里去一样。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决定要做一个明知的人,从现在开始:我不否认你的体会,不驳斥你的感觉,不否定你的愿望,不嘲笑你的品味,不贬低你的主张……

我愿意认真的和你谈一次话……

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妈二宝,欢迎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