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菜鸟成长记

抽丝剥茧之旅:项目管理课程笔记

2018-01-17  本文已影响13人  李有仙

毕业之前,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进入项目管理领域,然而不知不觉,已经在其中两年。两年中,被标准的项目管理实施方法论熏陶过,被项目中遇到的数不清的问题摧残过,但终究不得章法。身处在这个领域,却又不知其为何物,多少有点茫然,所以弗兰克老师的课程多多少少都是在答疑解惑。

现在课程,培训实在多到学不过来,但是看着同学一个个劲头正起,才发现自己不是最勤奋的那个人。不过也许是采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尝到的甜头太多,所以不写一篇笔记实在难受。

无处不在的项目管理

在第一节课中,弗兰克老师提到了项目管理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好像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通过项目管理中的“启动,计划,执行,监管,结束”这个流程来执行。

但是实际中,即使是专业的项目经理,也很难把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各个方面。我曾经尝试着用列项目计划的方式列自己的月度,年度计划,才发现有点不得要领。工作中的项目计划格式,内容基本固定,所以模仿着做就没有问题。但是当你要实际应用的时候,其实很容易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清楚自己的目标,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如何去列计划,即执行步骤。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列不出计划,因为触类旁通总有办法。比如拿每周要写一篇文章这件事情来说,这是目标,那么如何在每周执行到位?遇到没有题材怎么办,其实往下想,是有解决方案的。比如每天阅读,一周可以输出一篇读书笔记,比如报名课程,一周可以输出一篇笔记,比如看部电影,可以输出一篇影评。

总结下来,只要有目标,其实都有解决方案。项目管理思维其实就是清楚的知道我们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什么事情,以在某个关键节点,取的什么样的可交付成果。

项目经理的三张表

在第二节课中,弗兰克老师提到项目经理手中的三张表,分别是项目计划表,行动表,以及汇报表。这其实是我每天都在接触的东西,在项目启动之时,首先确定项目计划,明确整体项目周期,项目关键节点,即里程碑,让每一个项目干系人都能清楚了解项目的整体进度安排。在项目需求调研,解决方案确定之后,梳理任务列表,明确项目团队成员在每一天的任务情况,即行动表,用于具体执行。而在每周周末,提交项目周报,即汇报表,将项目的进度,状态及时汇报相关负责人。

虽然天天在用,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清楚。通过老师的解释,更加明白原来项目计划让我们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了项目整体进度安排,而行动表从微观层面上明确了我们每个人具体需要做的事情。我记得刚刚进入一个项目的时候,第一个想要看的就是计划表,其次就是行动表,因为对于一个刚进入项目的人来说,想要快速了解目前的项目情况,进度表和行动表是最快捷的方式。明确了这三张表的价值之后,我想做起这件事情来,会更有成就些。

一场无效的会议

就在前些天,我和同事一起见客户,在会议开始之前,我并不特别清楚此次会面的目的是什么,就稀里糊涂的跟着去了,会议整整持续了一天,其中有被提出的问题,有商讨过程,可当会议结束的时候,作为会议记录者,我发现没有任何事情达成共识,值得记录下来。

所以当弗兰克老师提出低效,无效会议的概念时,我才意识过来那天我所经历的就是一场无效会议。我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参加这场会议,在会议结束的时候,也没有获得任何结论。

高效的会议是知道为什么要进会议室,出了会议室要做什么?

这可以成为衡量我们会议是否高效的标准。第二点,是关于发布会议记录。在《原则》中,雷·达里奥提出的一项原则是:“记录每一次会议,并分享给与之有关系的人。” 一场会议中,写下会议纪要的人可能只有一个,每个人在开会结束后,大多都不记得会议内容,甚至不知道出了会议室要做什么,所以能够记录下会议纪要并分享给大家,其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并没有做到,只有在被要求的时候,才写下会议纪要,一般情况下,得过且过,这一点是之后需要改变的地方。

高效沟通

沟通中,有太多艺术。所以厉害的人常常可以做到在话出口之前,就已经全然掌握对方将会给予什么样的反馈?可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关于沟通,我所出现的差错简直不能算少。有时候,会为一句回复反复斟酌半天,遣词琢句,生怕产生歧义,误会。有时候,话一出口,才发现覆水难收。所以在如何沟通这件事情上,简直太需要启用元认知能力。

常常,对方表达了她的意思,她觉得自己说的没有问题,我却并没有完全接收到全部讯息。从我自己出发,也常出现类似的事情。觉得自己的表达没有问题,可是因为思维定势,甚至局限性的原因,对方理解出现偏差。所以当弗兰克老师提出高效沟通时,就觉得原来还是缺少技巧

  1. 听明白: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2. 说清楚: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关于沟通,以前心理学老师讲过特别经典的一句话,别人没有听明白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讲清楚。不同的人,思维模式不一样,想要让别人理解自己,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我们要理解别人,理解了别人的思维方式,然后再采用她的思维方式与之对话,效率会高很多,否则沟通可能发生在不同频道上,以至觉得彼此无法沟通。

做任何事情,有人追随别人的体系,有人不断的总结,悟出自己的东西,而我追随着前辈们,一步步抽丝剥茧,摸索总结着。

出来混,迟早得还的。越是怕麻烦的人,最后越麻烦。拖延的功力日渐深厚,得慢慢戒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