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活埋,驯化,这部真事改编让人震撼!
世界上最残酷绝望的事,不是你努力了却无果,而是眼看着最后一根稻草离你而去。
没错,今天大叔要推的这部片并不轻松。
援引一位网友的评论:它真应该在国内上映。
因为,这样的「噩梦」还在持续上演... ...
感化院
Freistatt
片中,奴役,欺凌,拷打,活埋,每一帧画面都揪着观众的心。
虽然和《熔炉》,《总有一天》类似,都属于黑暗学校题材,但本片将视角放的更大,有对人性的驯化,对友情的摧残,还有对成人世界的讽刺。
目前豆瓣8.4分。
让人震撼的是,本片根据历史事实改编,并在原发生地——弗赖斯塔特感化院拍摄而成。
1945年以后,联邦德国有超过80万青少年生活在3千所这种由教会或国家创办的教养院中。直到2010年末,德国联邦议院才通过赔款补偿议案。
某种程度上,本片算是德国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
故事的主角是14岁的问题少年沃尔夫冈,他跟随母亲,和继父,妹妹生活在一起。
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沃尔夫冈倔强,叛逆。
他喜欢骑着摩托,享受速度带来的刺激感。
和朋友们开黄腔,调侃继父的“尺寸”。
很显然,骚年和继父相处的并不融洽。
至于原因,大叔猜测是源自母亲对沃尔夫冈的溺爱,引发继父的不满。
影片通过几个镜头,隐晦的交代了他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
一次,继父炫耀般的当着沃尔夫冈的面,与他的母亲亲热。
于是,他故意带几个好友去卧室,看起了继父私藏的黄色杂志。
这件事让这个大男人觉得丢脸,彻底的激怒了他。
最终,沃尔夫冈被继父送到了感化院。
临行前,母亲承诺他圣诞节就能回家。
而这句话,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
影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
感化院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孩子的信仰和健全他的人格。
沿路美丽的田园风光,自由奔跑的白马,看起来慈祥温暖的院长,仿佛迎接他的是幸福的自由。
遗憾的是,他将去的地方,不是育人的圣地,而是折磨人的地狱。
画风一转,暖色调变成了冷色调,这里像监狱一样冰冷。
私物上交,换来了蓝色的制服。
清汤寡水,吃饭像畜生一样被施舍。
就这还要进行仪式,感谢上帝,以及感谢舍监。
刷牙洗漱,上床睡觉,通通军事化管理,按编号进行。
白天,更有又脏又累的重活在等他。
而他们的劳动成果,则被感化院卖来赚钱。
这些都不算什么,可怕的是,还有欺凌。
没有原因,一言不合就被同伴,被舍监,被院长打骂。
作为不懂规矩的新人,沃尔夫冈颇有正义感,可他迎来的只是一顿顿毒打。
作为惩罚,院里使用连坐法。
当他做了错事,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受牵连。
免除晚餐,罚做苦役,舍监利用卑鄙的手段激起同伴对他的仇恨,并出手教训他。
有压迫就有反抗。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犯人们在屋顶享受啤酒带来的自由味道,沃尔夫冈为了院长菜园里的一个小番茄,和同伴们打赌。
对于那个画面,大叔至今记忆犹新——
沃尔夫冈拿着刚摘下的红色番茄,挥舞着手臂,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是啊,看到这才让人意识到,他们还是一群孩子,被父母送来这里的目的,不是受苦,而是为了“改造”。
然而,在这个牢笼里,他们变乖了吗?
有人被吓怕了,精神恍惚,甚至养成吸允指头的习惯。
长时间的禁锢,甚至让有的孩子通过泄欲来发泄情绪。
在这里,他们唯一学会的就是假装服从。
在这里你就得听他们的,不然过不下去。
一旦违反规则,后果不堪设想。
比如,因为沃尔夫冈偷摘小番茄,他被浸水缸。
不服管教,便要经受教鞭的抽打。
当然,沃尔夫冈也想过逃离,但没想象的那般容易。
通过院长的女儿给母亲寄信,在干活的途中趁机逃跑。
甚至,到了与母亲约定的圣诞节那天,他看着窗外,还没等到迈开那一步,一双手便搭在了他的肩膀上。
下一秒,便切到了他被捆绑的镜头。
在这里,一个念头都不允许存在。
此时,被折磨到昏厥的沃尔夫冈脑海中闪现的,是和母亲在海边幸福的嬉戏。
亲密接触的场景,不知是真实,还是幻想,但无一例外,象征着他对母亲爱的向往。
经过一次次尝试,机会再次来临。
沃尔夫冈一铁锹拍到了舍监的脑袋上,之后,便是没有尽头的狂奔。
可当他几经生死,回到了家,刚和母亲来了个深情相拥,便又被家人骗到了感化院。
看着继父按下门锁,他的世界崩塌了。
沃尔夫冈声嘶力竭,哭喊着母亲。
他甚至撩起上衣,露出满身的伤痕,让他们相信自己被虐待的事实,也没能改变什么。
在这之后,他迎来了终极“驯化”手段:
被逼着自己挖坑,然后被活埋,几近窒息,又被院长挖出,他“重生了”。
从满腹希望到心灰意冷,从反抗到服从,他的眼神变得空洞。
之所以能在牢笼中垂死挣扎,全因为心中有信念,而当这个信念也将他抛弃,此刻,不管哪里都成了地狱。
眼看着同伴们逃跑,这次,他选择留下。
电影让人看得心寒。
然而,现实,才是最可怕的恐怖片。
放眼国内,不管是这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豫章书院,还是充满争议的杨永信“电击”疗法,这样的事情还在上演。
曾经,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问题孩子”,被父母用各种方法骗到这些机构,进行“改造”。
监禁,洗脑式教育,轮番上阵。
没经过基本的身体检查,便将原本用于精神病治疗,甚至早已停产的器械,用在还未成年的孩子身上。
对于这样不人道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态度更让人诧异。
他们大多认为自己被逼无奈,“为了孩子好”常被挂在嘴边,只要能达目的,暴力更被默许为一种教育的方式。
可是,孩子表面的变乖,并不证明他们真的变了。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伪装,知道要“做一个老实人”。
(来源:央视新闻)
就像留在“牢笼”中的沃尔夫冈。
最终,他成了孩子中的“掌权者”,舍监的助手,屈服在了他原本用生命反抗的教条之下。
与其将变“坏”的责任,推至孩子的身上。
倒不如学会沟通,留出更多的时间,给予孩子需要的爱护和陪伴。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也不要放弃身边的人。
因为生活最怕的,不就是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