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怀古
潼关偶遇“张养浩”
华阴往经潼关的沿渭北赤公路上,界碑华潼的城标垛楼铭刻着“山河表里,金城潼关”几个大字,同行人多会问起何为山河表里?他们或许多是没有读过《山坡羊·潼关怀古》,不知张养浩为何许人罢了。
子鼠春日再往潼关港口,黄河古渡口码头上船影帆旗,河水浩荡,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遇上春节的时候,诺大的黄河古渡、东山古城门可罗鹊。在柳行依依、渭黄交汇、冰凌激流的肃杀中,空寂的张养浩文化广场格外突现,一尊青石雕像耸立在瑟瑟寒风中,目光跨过潼塬,雄视着山(华山)河(黄河)交恃的潼关古道,穿越千年的时空。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学读过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再次回荡在山河表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最经典的这句话古今争论不休?一代人物——被誉为“养浩然正气 为家国干城”的张养浩从遥远的元朝向我们走来。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张养浩幼以拾金不昧、勤奋读书而闻名乡里;进入仕途之始,便立报国之志,在宦海沉浮中矢志不渝。面对元朝腐败的吏治和日渐混乱的政局,张养浩犯颜直谏,直斥朝政沉疴十害,《元史》评述曰:“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他写的官箴名著《三事忠告》,忠告为政者“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张养浩重视对子女的训诫和教育,专作《家训》以示后人。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张养浩一生居官清正,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
济南市天桥区清河路柳云小区有一处清静场合,门口牌坊上书有“水月松风”四个大字,园内有麟石一块,石碑数尊,松柏青翠,杂树林立,野草茁茁,深处有一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土坟,那就是张养浩的墓,墓园即是张养浩的安息之所。
张养浩自认是少昊青阳氏子挥和历代张氏名人之后,号齐东野人,从政期间的诗文不多,而归隐田园则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曲家。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他的散曲多写田园隐逸生活,明·朱权谓其曲“如玉树临风”,有《三事 忠告》、《归田类稿》等。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汇波搂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播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寨儿令·辞参议还家》)。他给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云庄,自号云庄。云庄内修建了一座绰然亭,也叫翠阴亭,亭后盖了一座遂闲堂。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四面桑麻,一带云山妙。(《雁儿落兼清江引》)。“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到,尊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水仙子·咏遂闲堂》)。在家乡他时而在明湖游赏,箕居船头,放声高歌;时而登上华不注,领略苍山万顷的山野风光;时而登临汇波楼,吟诵“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吟咏故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在这些描写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也寄寓着壮志难酬的愤慨。张养浩栖隐云庄不求显达,优游于山水之间,他的作品格调高远,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
张养浩才华出众,其文其事留下治理堂邑、提携人才、关中赈灾、七聘堂等诸多典故。1329年关中大旱,朝廷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同样是遇大灾,曾六次拒招的张养浩既“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展现了儒家士人卓越的责任担当意识,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散曲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朝野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到任之后,四月之内未尝家居,不遑寝处,终因劳瘁而卒。张养浩为民尽瘁,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课本上的解释:如果天下安定,统治阶级定要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如果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百姓也会受苦。潼关以禁沟、十二连城等扼秦豫咽喉,又以黄河之险控秦晋河谷,是多个封建王朝的兴起之路。张养浩在四战之地潼关写的这段话,自然要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潼关内外是一个王朝衰败的缩影,更是百姓的噩梦之地,王朝兴起时的统一战争或者王朝衰败时的农民起义战争,都是老百姓的噩梦,所谓的战争才是让百姓苦的主要根源。这一结论才是统治者需要深思的问题,也是张养浩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