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食品预言
先讲两个故事
猪蹄、氨基酸和肽
人们曾一度认为吃猪蹄能够美容,原因是其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后来大家明白,任何蛋白质在胃里都要经过蛋白酶和酸性物质的消化变成氨基酸,也就不再是之前的胶原蛋白形式,所以并不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前一段时间看到朋友圈有位小学同学在卖肽类保健品,肽是介于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的一类分子,本质是蛋白质的片段,短链的氨基酸。一些保健类文章宣称肽类物质有各种神奇的功效,但按照现在的科学认知来看,这些肽类到了胃口里会变成小分子氨基酸,本质上和吃肉、蛋、奶类高蛋白物质没有什么区别。
最近又有一些研究表明存在肽短链直接被消化利用的情况,例如二肽、三肽以及多肽的形式。那么吃这些保健品和名贵的补品到底有没有用呢?我们的认知还会被刷新吗?
奶奶、胆固醇和蛋黄
小的时候奶奶总让我少吃一点鸡蛋黄,说是因为胆固醇高,我想很多跟我年龄相仿的读者也应该有类似的经历。在分子生物学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准确解释任何一条信号通路的年代,为什么我们爷爷奶奶一辈的人可以讲出这样一条营养学的理论?其实,在80、90年代,营养学界把胆固醇摄入和心血管疾病紧密挂钩,并利用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倡导低胆固醇的饮食习惯,这其中就包含少吃鸡蛋黄。
但直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吃蛋黄并不能显著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美国2015年的膳食指南还移除了对于胆固醇摄入的限制。几十年间,人们颠覆了对于胆固醇的认知,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
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认定的科学理论,在过去和将来都未必成立,每个时代都有认知的局限性。就比如十几年前大家担心激光治近视的成功率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成功的案例,但谁能保证这些人老了以后不会出现问题呢?
今天我就来杂七杂八地讲一些跟食品、营养、健康相关,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儿,需要验证和解决的问题,以及谈谈我们的认知有可能发生哪些转变。如果你觉得我在胡扯,那就当看笑话乐呵乐呵得了。
吃保健品没有用?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保健品(除了基本营养素补剂外)都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能够证明其功效。尤其是那些植物提取物,比如姜黄、西洋参等等。你可以随便在维基百科里搜一些天然提取物的介绍,功效都写得非常模糊,最后会告诉你并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消费者往往抱着“也许有用呢”这种心理。如果有一天,突然告诉你吃这些根本没有用,你会不会意外呢?
脂肪来去自由?想吃就吃?
对于减肥人群,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肥肉直接转化成肌肉,但目前来讲减脂和增肌很难同时进行,本质上脂肪无法直接变成蛋白质。未来会不会有有新的医学手段能够改变这一点呢?能否让现在看起来比较极端的抽脂变得更加安全可靠呢?如果有一天,突然告诉你可以随意调配自己的体重,想吃就吃,你会不会开心呢?
食物依旧相克?100%食材利用率?
食物相克论是央视都辟过谣的,比如海鲜和维生素C,正常食量根本达不到中毒的标准。但产生毒素只是狭义的相克,一些食物的组合确实会影响到营养素的吸收,尤其是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食物中成千上万种的小分子很多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阻碍正常的生理活动,甚至改变基因的表观遗传。我想有一天,我们能够准确地给出所有食材的营养信息,不被谣言所困惑,制作出健康的每一餐。我们能够准确地搭配出符合人体状况的食物,不浪费也不缺失,就像汽车加油一样,满了就自动跳枪。
金针菇也能被消化?我们真的是人吗?
无法消化的食材是否有用?大家都知道金针菇这类see you tomorrow的食材中有一部分难以消化,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胃肠道中的细菌能够代谢其中的物质,并产生对人体有益或者有害的产物。要知道,人体内的微生物总量是人体自身细胞的几倍,甚至有微生物学家问到“我们真的是人吗?还是微生物的家?”。我想有一天,我们能够了解体内微生物的全部功能,与它们和谐相处。
致癌物到处都是?
曾经认为健康的东西是否将来会变成致癌物?就像南方和东南亚会经常使用的鱼露就被明确贴上了致癌的标签(真的在包装上写出会致癌!!!)。传统食品致癌物,像油炸食品里的丙烯酰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随着环境的恶化,我们的食材中会出现更多的致癌物,比如鱼身体里的塑料微粒,食品包装的附着物等等。癌症本质上是基因突变,是概率问题,我想有一天,我们在饮食方面可以把致癌物降到最少。
高脂肪饮食有利?
前一段时间权威期刊《细胞》刊登了关于高脂肪饮食能够延缓衰老、降低患癌的文章(注意!是高脂肪!),未来的研究会不会颠覆传统的认知呢?高脂肪的生酮饮食会不会成为主流呢?我想有一天,我们能够准确地将饮食习惯与疾病一一对应,用饮食调理出健康的身体。
转基因食品不安全?
转基因技术依旧有待验证。小崔能否“平反”?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转基因产品比较安全,但这跟基因编辑婴儿一样,都是对地球基因库的改造,我想没有任何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可以站出来告诉你转基因产品100%对人类没有坏处。这种人为的物种进化对今后自然界的发展又有多大的影响?
一块饼干顶一天?
新兴食品技术何时来到身边,有待新发现。还记得“雪国列车”里的能量棒吗?我们什么时候能吃上一块能顶一天的营养素饼干?现在有公司利用大豆蛋白模拟各种肉类的风味和口感,我想有一天我们可以吃到由任何营养素构成的任何种类的食物,比如高蛋白含量的西瓜、低脂肪的坚果。你想想,无糖可乐和分子料理不就是新兴技术的产物吗?
香蕉皮泡水喝?
很多食品科学家喜欢从废料中找研究对象,比如从香蕉皮里提取多糖,从葡萄皮里找多酚类物质。也许将来你会喝上香蕉皮泡的水,就像古人不知道螃蟹也能吃一样。说到螃蟹,研究发现,在高压处理下,蟹肉可以从蟹壳内完整地脱离,也许有了这个技术,我们再也不用一点点啃螃蟹了。这些新食材,新吃法会逐渐丰富我们的菜谱。
我们也能喝凉水?
喝热水是中国人的习惯,有人说并不是自古就有这个习惯,而是旧社会为了保证水的饮用安全,才倡导家家户户用暖水瓶打热水喝。在美国就算是大冬天,也有人会点上一杯加冰可乐。这种饮水习惯到底跟人种有没有关系呢?有没有统一的答案说明多高温度的水最适合饮用呢?
酸奶退市?
酸奶是很多人喜欢的食物,但也有人说酸奶是百年来的一个商业骗局,根本就没有任何有利健康的功效,是因为所使用的乳酸菌根本不能在体内存活,除了风味变化以外,跟喝牛奶一样。酸奶的真正功能什么时候能够官宣呢?
老话都错了?
吃啥补啥、男参女鲍、吃黑芝麻长头发、喝红糖水补血、吃核桃补脑这些传统饮食观念何时能够得到解放,并让大家能够接受?这些老话就一点原理都没有吗?这些传统的认知总有翻篇的一天。
新的认知开始时往往会在其他人的对立面,答案终究会有的。
这些话题每个单独拿出来都是一篇文章,对哪一个感兴趣可以回复我,多谢关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科学却在不断的进步。
当你笃信于“真理”,
却发现真相离你而去。
——我说的
多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