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记事
中秋记事
我说的中秋是指中秋的夜晚。
像往常一样,吃过晚饭,我就躺在床上看书。这是我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光。爱人和公公、婆婆、大哥、侄子、侄媳在客厅里说着话。几个小孩子,叽叽喳喳鸟雀般地笑着闹着,无片刻的安静。隔着厚墙壁,我感受到了外间节日团圆的欢乐气氛和浓浓亲情。
不知过了多久,爱人走进卧室,说晚饭吃得过饱,想出去走走,问我要不要出去。我也正有此意,欣然披衣下床。
中秋记事脚刚跨出房门,一抬头便看见天空的东南角竟赫然悬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是一轮怎样的圆月啊,是我在城市里久违了的明亮的、轮廓清晰的圆月。我不由地惊呼起来:
“月亮!多漂亮的月亮!”
从前天开始,新乡地区就一直在下雨。前天下得大。骑车出行时,瓢泼似的雨水直浇下来。风掀开我的雨衣,雨水打得人睁不开眼。路面坑坑洼洼的地方很快就被雨水填满。骑车走在水里,心里不免有些发慌。昨天阴天。今天偶尔还会下阵箩面雨。远处的房顶,近处的树叶、地面都是湿漉漉的。微信圈里有朋友双手合掌配文道:期待月出。
爱人提醒我小声,并嗔怪我一惊一乍。
“快带我到村里的宽阔地带,我要好好地看看月亮。”我命令道。陪他回老家我总是神气十足。
赏月的地点选在田野里一条无人的水泥路上。路面不宽,仅容得下一辆汽车的宽度。一起来赏月的人有侄女,女儿,还有大哥家三岁多的小孙女。四周最高的植物是玉米。由于路面很高,就显得玉米很矮。夜空一览无余。
中秋记事刚才在院子里还看到的月亮,此时竟看不见了。它被浓浓的云幕遮蔽住了,只偶尔露出些许的微光。此情此景倒正应了那句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是的,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总是很灵验。
明月不在,赏月不成,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秋天的田野不是还在吗?路边是高高的野草,远处是团团的树影,头顶是层层的云朵。玉米地里长着的一棵红高粱,由于出奇的高而引起孩子们一串串的笑声。蟋蟀的鸣唱引来了诗经的《七月》: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女儿问我七月在野,“野”是不是指的“田野”?八月在宇,“宇”是不是指的“宇宙”?
熟悉的诗句,简单的问题,许是平时读书粗枝大叶,我竟无从答起。
此时是阴历八月的中旬,此地是阴历八月的田野。诗经里却写着七月在野?而八月在宇的“宇”又是指什么呢?“在野”与“在宇”又有什么不同?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海里翻涌奔腾。一直以为自己很懂的诗句,细细去推敲,竟句句让人费解。
中秋记事想起了南宋稼轩写明月的一首词《木兰花慢》。词人发前人所未发,问前人所未问: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啊,每一份思考都是对身边常见事物沉甸甸的追问。前人的思考总会引起后人的探究。沉睡的词人会不会想到今人已成功登月,勘探到无穷的自然奥秘。他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科学的解答。月亮神秘的面纱已经被揭开。
“奶奶,太美了,我想把它摘下来。”小孙女天真稚嫩的声音在耳畔响起。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冲破了云层的遮拦,在蓝色的天幕上照耀。孩子是最具审美的行家,每一句话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诗。
月亮一寸一寸地西移,微云一寸一寸地东流。夜深人静,月上中天,正是人间好时节。
中秋记事写于2019年9月13日
时值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