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养成整理习惯的个案研究
01案例:
今天要回乡下,忙得团团转:我在厨房洗洗刷刷,孩子爸在拖地,姐姐在帮忙倒垃圾……弟弟这时却发现手套不见了。他又哭又叫:“我明明把手套放在米桶盖上,怎么不见了?”他跑来厨房门口,讲给我听。我在忙碌,搭他一句:“你问问你爸爸,他刚才煮饭时还在说谁的手套乱放到米桶上了。”他去找手套了。我继续在厨房忙碌。不一会儿,又听见弟弟的哭喊。哭声更大了,喊声也更大了:“我找了几百遍了,就是没看见,呜呜……”爸爸听了,在那里发火:“找不到了,你就一个人在深圳,不要回去了!昨天我帮你找遥控器找了一下午,今天我不帮你找了,谁让你东西老是乱放!”听了孩子爸的话,老二哭得更伤心了。我在厨房边洗边听着他的脚步声和哭声,也心焦。他一会儿哭着到房间,一会儿哭着回到客厅……虽然弟弟丢三落四的习惯的确让我生气,我还是控制住了,对着他爸爸喊:“你刚把他手套放哪里了就告诉他呀,免得他找不到着急。”孩子爸爸没好气地回答我:“他的手套找到了,这次是找套袖。”弟弟一直哭着,我在厨房听见了,我正在洗碗,脱不开身,对姐姐喊:“姐姐你帮弟弟找找吧。”姐姐回答我:“妈妈,我帮他一起找了,只找到了一个套袖,另一个套袖怎么都找不到。”我在厨房终于忙得差不多了,弟弟还在哭。我知道他非常渴望去外婆家,听孩子爸说找不到套袖就不能去,他着急了、害怕了。孩子总是会把大人的话当真的。看到弟弟这么伤心,我忍不住,于是走到客厅,走到弟弟面前,对他说:“要是实在没找到,你到了外婆家,你看能不能说服外婆给你买套袖吧?”他听了我说的,不吭声,还是哭。我来到他身边,悄悄对他说:“妈妈可以另外给你买一副套袖,不过你要保证以后你要把自己的东西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弟弟马上不哭了,他眼睛立马亮了,小嘴吐词清晰地跟我说:“妈妈,我想做一个大纸箱,专门放我自己的东西。”我告诉他:“可以做纸箱。只是做纸箱会比较麻烦一点。你也可以用家里现成的屉子啊。”我拉着他的手,走到卧室,告诉他家里的哪些屉子他可以选择一个专门放他自己的东西。我跟弟弟拉勾勾了,他表示今后会改掉乱扔东西的坏习惯。弟弟下次还会不会丢三落四呢?我不敢保证。可是,他已经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习惯,要怎么样才能帮助他改正呢?这是难题。要想解决问题,先要分析问题,找到原因。
02反思:
弟弟为什么会养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仔细反思,还真有迹可循。问题出在家庭成员身上。
首先,我和孩子爸都有丢三落四的习惯。孩子爸经常在家里找他的书法书,我在家经常找眼镜。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我和孩子爸丢三落四的习惯影响着弟弟,他自然习得坏习惯。
其次,我们大人手把手教弟弟如何将东西归类整理的机会比较少。虽然我和孩子爸爸会帮弟弟整理玩具、衣服、鞋袜。可每次都是我和孩子爸爸在整理,每次我们大人总是边整理边指责弟弟:“你看,你又把东西放得到处都是。”我们很少心平气和地跟弟弟说:“弟弟,我们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吧!”
还有,孩子爸爸每次整理物品时,总是给弟弟贴标签,给消极暗示:“你之前很喜欢整理,现在学着跟你姐姐一样的坏习惯,不整理东西,总是把东西乱放。”
也有时,我在整理东西时,会对孩子发脾气和威胁:“又是把东西到处放,再不收起,我把地上的东西扫垃圾桶去了。”或者爸爸会说:“再不收东西,我打人了。”两个孩子只好害怕地、着急地赶紧收拾东西。还要忍受我或者孩子爸的怒气。有一次他们没来得及收的东西被我扔垃圾桶去了,结果姐姐非常生气,也把我的东西扔垃圾桶去了。
03改进策略:
针对我找到的弟弟丢三乱四的原因分析,我逐条找改进对策。
首先,我和孩子爸爸以身作则,带头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给孩子榜样示范。
其次,与弟弟一起,给每件物品找一个“家”——收纳箱。我们大人带着弟弟把归类整理物品当作一种游戏。我和弟弟一起把所有的物品送回家中。一方面是在玩游戏,另一方面,我们又是在归类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又的确是在示范归类整理,只是,我们是以孩子喜欢的游戏的方式。
第三,努力规劝孩子爸爸不要给孩子消极暗示。如果规劝无效,我就悄悄告诉孩子:“在妈妈眼里,你是一个会归类整理的好孩子,我永远相信你。”
第四,我和孩子爸再不能以威胁和发脾气的方式要求孩子归类整理。这样做,没有任何效果。除了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厌恶,除了恶化亲子关系。
04总结:
总之,做足够成熟、足够理智、情绪稳定的大人,在帮助孩子养成归类整理的习惯上,不是一次可以完成。除了大人的榜样示范,还要多次、反复、耐心地游戏式亲子整理实践,加上积极的语言暗示,孩子定会逐渐养成归类整理的好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