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点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01 事件起因
这件事发生在开学初,有一天晚上睡前准备关机,看到家长群里不停地有消息,就进去看了一眼。
原来有一位妈妈说一个男孩打了她家孩子,艾特了男孩的妈妈,紧接着,有三四位家长都说这个男孩打了他家孩子。
我赶快制止,提醒家长注意沟通方式,同时艾特男孩的妈妈逐一对接核实,给对方孩子道歉。
02 开道歉会
第二天我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做调查,班里有近30个同学都举手说这个男孩打过他。有一部分打了一次,还有不少人被男孩打过好几次。
我一看事情还挺严重,就非常郑重其事地搞了一场道歉会。
让男孩走到每个被打的同学跟前,非常认真的跟对方道歉并鞠躬,直至对方说出原谅他的话再离开。
最后,再让所有被打同学来到讲台上,集体对男孩说了一段话“***,你虽然打了我们,但我们相信你能做到以后不打人,我们也都愿意监督提醒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再打人了,我们都相信你,加油!”
孩子们脸上的表情都很凝重,男孩眼里蓄满了泪水,他狠狠地点头回应“谢谢大家原谅我,我一定改掉爱打人的坏习惯!”
03 追问背景原因
晚上下班后,我特意给男孩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问他们家人跟孩子玩的时候,是不是喜欢摸孩子的头,动他的脸,她妈妈连说说是的是的,我悬着的心一下子就轻松了。
本来还想这么爱打人的孩子可怎么办,今天的道歉仪式还能管几天。
从他妈妈那里证实了我的猜测,果然是家长跟孩子互动的方式,导致孩子用“摸头”“动脸”的方式表达对同学的喜欢,在他那里,所谓的“打人”就是一种互动方式而已。
我立即告诉家长,让他们组织家庭会议,针对这件事大家头脑风暴一下,想办法,让全家一起改变这个“用动孩子身体表达爱意”的习惯。
他妈妈非常用心的说“老师,我记住了,我们陪孩子一起改。”
04 向全班同学说明情况
第二天早上,我利用晨会时间,向全班同学说明了这个男孩子“打人”的真相,并非故意打人,只是在家听养成了这样的互动习惯。
孩子们听了连连点头,嘴里说着“哦哦”,感觉他们就像一个个小大人。
再次对全班同学说明:他改起来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大家愿不愿意给他时间,陪他监督提醒他呢?
“愿——意——”
声音清脆洪亮,我感受到了纯真善良的孩子们的真心真意。
再去看那个憨憨的男孩子,感觉他懵懂的样子很可爱,这件事总算告一段落,也让我放下了担心。
05 事后总结
1)幸亏我及时制止。
否则群里大家一起针对一个孩子,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也不知道家长们会说出什么话来,在群里会形成特别差的负面影响。
2)用仪式感引起孩子的重视
我专门为男孩举行了“道歉仪式”,不论是从语言,还是从身体层面,都让孩子有了深刻的体验。
其他同学的纯真善良也让我很受感染。当男孩逐一道歉时,他们表现出来对他的心疼和不忍心,有的还没等男孩开口道歉,自己就说“我原谅你啦!”
因为气愤比较严肃,孩子们都被阵到了,而且也都用心投入了,那一句句用心的表达,还有他们坚定的目光,都给了男孩极大的鼓舞。
3)寻根究底,找到孩子“打人”的根源
观察男孩,并不是那种特别淘气、毛手毛脚的孩子,所以说他在短短的三天里打了30几个同学,我不信!
也想到了家庭互动方式的因素,跟家长交流后,确认是家庭互动方式的原因。
知道了这个情况,后面的训练和教育就很顺利了。
06 写在最后
一念之差,避免了给一个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
幸好我很用心,幸好我很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