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桌派》看女性
从《锵锵三人行》追到《圆桌派》,我很喜欢看窦文涛很有文化又一本正经地“插浑打科”。最近《圆桌派》办了一场三八节特辑,请了徐静蕾、蒋方舟、孟广美三位女性来参加,随着三八节的女权话题,着实又火了一把。
徐静蕾说我根本就不关心男性怎么看我,被很多人说成是她活成了中国新女性的模样。然而蒋方舟却说自己在两性市场上还处于被挑选的位置,因此就被认为深受“男权思考遗毒”之害,成为“新女性”的反面典型。各大评论一面倒的赞赏老徐,狂踩蒋方舟。观众们似乎像磕了药一样爱听老徐讲自己不结婚、冻卵子,认为这才叫理想新女性。
我很同意徐静蕾的观点:不贴什么女权标签,只是自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已。但我对很多赞赏徐静蕾的文章感到可笑,比如有一篇很火的文章题目是“43岁的徐静蕾打败28岁的蒋方舟”,看似是对徐静蕾式的女性的夸赞,却用年龄做标签,仍把年龄所代表的性魅力,看得重要。
做女人,首先得是个独立的“人”。
整个社会仍然是个男性社会,去要求男性不仅财政自由,还要买车买房、养家糊口。而实现了财政自由的女性一边被称作优秀女性,一边被评论为hold不住,甚至会被要求性格上软弱些来保护男性自尊。这种不平等的观念和大前提就是不对的。
一个独立的个体,赚钱的能力、独立的思想、对价值的追求都是最基本的体现。当然,我也不是说女性就必需回归职场。作为“人”,更重要的一点,是有选择权,并有能力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也是徐静蕾之所以优秀的地方。
你热爱自由并崇尚爱情,没遇见对的人时不结婚,这没问题。你渴望家庭,愿意担着失去经济基础的庇护的风险,辞掉工作做了全职妈妈,这也是一种伟大。人活着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重点是你的选择努力付出过并且坚定执行着,而不是一边选择一边焦虑,或者要求对方时用对待旧女性的标准,自己享受时又以新女性去标榜自己,这都是价值观的撕裂。
做女人,并不是要无视性别。
我们做事情常常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女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一味地模仿男性,和男人穿一样的衣服,做一样的工作。我并不觉得这有多厉害。相反,我认为这是对大自然赋予女性优点的一种资源浪费。尤其在职场上,很多工作的模范都是男性,如果我们和男性学习工作方法照搬到自己身上,就会有些不适合,我更喜欢把自己女性特有的性格特点融入其中。女人的强烈的性特征、心细温柔的性格、多线工作的基因,都可以成为武器。基因是不可以改变的,与其视而不见,不如将它合理作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