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阁(散文随笔)在文学里种下生活的种子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一首“好了歌 ”,静观百态人生

2017-12-30  本文已影响291人  一世福缘

《好了歌》是《红楼梦》的第一回中,甄士隐在爱女丢失,家遭火灾,投亲不淑,诸多失意,急愤怨痛,贫病交攻的情形之下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图片源自网络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当时,甄士隐只听见些“好”“了”“好”了“了”。那道人笑道:“你如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那甄士隐本就是读书人,具有慧根,闻听此言,心中顿悟,当即赋诗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纱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之后,竟不回家,抢过道士肩上的褡裢,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人生在世,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

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

《好了歌》貌似消极,实际是对于人生百态的真实写照,只是太多人被欲望蒙蔽了双眼,他们只希望看到热闹光鲜的一面,不愿意看到人生的全部真相而已。

作者曹雪芹出身豪门贵胄,自幼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锦绣”之乡生活中长大。他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和审美情趣呀!

这首《好了歌》,是对作者所面临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冷静观照,尽管是一种看似消极的批判,实际上有它的真正价值及深意。如果不亲身经历的话,不会说的这么深刻和全面。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身经历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积淀了半生的思索,《好了歌》便是分析最好的注解。

他借助疯道人的口和甄士隐的解注 道出了半生所思,所感。

图片源自网络

 这首《好了歌》及其解注,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诡异和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为其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细心的读者不难从《好了歌》和解注诗中,寻到书中大大小小诸多人物的宿命。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透过这一首《好了歌》,让我们静观这人生百态,思考这百态人生……

图片源自网络

我眼中的《红楼梦》读书系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