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享

2019-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玉玲秋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独有的特质。我家哥哥和妹妹就是如此,即使同一父母所生,有些个性却截然相反。

哥哥小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还不算成熟,许多养育方法沿袭着父辈的做法。遇到需要“分享”的时刻,我们认为需尽父母之责教育孩子要分享,不能小气,做人要大方。哥哥的天性里似乎就爱分享,在这一方面的教育丝毫不让我们费力,不需要我们很多口舌。好朋友来家里玩,他可以搬出所有自己的最爱来分享。而如今的妹妹,却是任你地动山摇而我只捍卫我的领地。知道强迫来的分享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大方,但我们有时候还会碍于别人的看法羞于自己的面子,与她沟通期望她分享。可她几乎没有一次如我们所愿。奶奶常困扰的对我说:“我们的大秋什么都很好,就是自己的东西从不让别人玩,怎么劝都不行。”我不禁感慨,小丫头真有定力,如此坚持力真的不容易!

那么,妹妹真的小气吗?并不,在家里,任何东西,她都愿意分享。自己还没吃到的东西却可以先想着别人了。我也观察到,她也很愿意与小区里她的好朋友分享玩具。这样心甘情愿的分享,她是快乐的内心是愉悦的,相信可以带给她很多力量。而且我也相信随着这样的发自内心的快乐分享体验增多,她会是一个越来越愿意分享的孩子。

有时候的不分享不是小气,这是自我防卫的本能。这样写下来,还真的挺佩服妹妹在多次劝说下仍对不分享的坚持。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正是在不断地寻找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做自己吗?遵从内心的声音,快乐勇敢地做自己,不正是我们许多父母对孩子将来的期望吗?被迫习惯分享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会过多的寻求别人的认可与关注,而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我的成长就是这样,很多事情必须按照父母的想法要求去做,而我现在努力成长,也许是想找回当初那个最真实最勇敢的自己。所以,我对奶奶说,不担心,她不是一个小气的孩子,不需要强迫她。

“分享”是结果,应该是孩子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而在我们成人的育儿观念中,“分享”变成了要求,变成了教育的手段。如果分享不是主动的,可能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不安全感,不被满足的孩子就会更加拼命抓住正在拥有的东西。正如每逢周一我上班,妹妹总是撕心裂肺的不愿分离,因为一分别要么是一整天要么是两三天;而哥哥小时候面对分离显得很轻松,因为那会家在校园,上完课便可以回家陪伴,满足的陪伴减少了他对分离的焦虑。只有体会过真正的“拥有”,孩子才会不怕失去,才愿意主动分享。当她喜欢你,当她觉得自己拥有过,当她放松时,她自然而然就会有想分享的意愿。也许,想教孩子分享,恰恰应该先允许孩子自私。

那么,在“该分享”的情况下,我该如何对她做好引导呢?

如果她想要玩别人的玩具,而别人不愿意。我可以对她说,宝贝,你很想玩姐姐的玩具,是吗?但这是姐姐的玩具,你需要要问她愿不愿意。先共情看到她的需求,然后教她沟通,也许还培养她的社交能力了呢!如果别人想要玩她的玩具,我可以对她说,看上去他对你的玩具很感兴趣呢!当她的回答是“不”时,我可以对孩子或孩子的妈妈说,秋秋还在玩这个玩具,她现在不愿意分享。等她玩好了,我们再问问吧,也许她会愿意。我要让她明白,是否分享的决定权在于她,因为这个玩具是“她的”;我也要让她明白,有的时候需要尊重和等待,因为这个玩具不是“你的”。这样的界限划分,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我在想,我们简单粗暴地“要求分享”,会不会让孩子理所当然地以为,只要说一句“要分享”,不管他人是否同意,我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玩其他人的东西呢?嗯,确实也听奶奶说过,大秋虽然不愿意分享她的玩具,但她也从不霸占或抢玩别人的玩具。

以上,只是有了二宝之后的所学所想,每个家庭不同、育儿理念也不尽相同。尊重每一个家庭也尊重每一位想努力陪伴好孩子的家长!愿我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努力成长孩子也成长自己!

读《被讨厌的勇气》,感受之一是,人和人的交往中需要给自己建立界限。我们需要把自己与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做好自己的课题,放下别人的课题,让烦恼轻轻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