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精进·自律成长之旅深度思考

请充分了解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并回归真实生活,面对真正的自己

2020-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钰晨成长手记

任何人看待及应对世界的方式和行为模式都是在儿童时期的原生家庭中被塑造出来,成年人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有能力进行自我塑造。

否则就只能等待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慢慢发现自己的问题,当然有些人在这段关系中能够被对方的耐心、信任、尊重和爱所治愈,也有些人依旧得不到治愈。

01没能建立起他人意识的人,永远都看不到对方 

前几天我和朋友讨论了关于“争执这件事到底有没有意义”的话题。争论对错的本质,在于人们都想在一场沟通中“占上风”。 

这种行为也意味着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拒绝成长和改变,他们恐惧自己被他人改变,恐惧自己失去自我和对事态发展的掌控权。

这里的他人极大的可能会是伴侣,因为在日常情况下,除了亲密关系,你不可能和任何人去谈论或分享一切,这是毋庸置疑的一点。(毕竟像那种几个闺蜜中的每个人都能拿出大量时间去替他人解围的状态只能出现在影视剧中,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都要不断学习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才能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一切)

但是他们没有认清的是,事态的发展是由我们自身对事件的理解而衍生出来的,而不是对某个人的看法。

人们在争论对错时,往往都会陷在对人不对事的负面情绪中,很难去听清楚对方反应出来的情绪及感受,说白了就是不会换位思考。

这几个字说出来容易,但是想要人们在双方持对立立场的情况下做到换位思考,这难度系数就有点高了。

不纠结对错的人,才更有可能看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也更有可能解决问题。

不论在任何关系中,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都是团队(集体)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就需要人们在解决问题之前达成一个共识,大家都要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益于团队的共同目标。

而想要占上风的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却忽视了他人意识,即每个人都是和自己一样有感受、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忽视他人意识的人是过度自我的,这里我不用自私这个词来诠释,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程度上的自私行为,过了就会酿成大错。

心理学上有着关于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的概念,人们需要先建立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接着才会慢慢发展出他人意识,知道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是需要尊重的个体。

考虑一切问题都把自己的利益当作唯一出发点的人,无疑就是缺少他人意识的。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不会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所以一个人与任何人的相处模式,都能观察到一些他的心理状况。

如此说来,没有他人意识的人,不只是在亲密关系中,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只在乎自己的利益,那为什么唯独亲密关系 一直备受关注,是因为在这段关系中每个人都需要对方既具备自我意识又具备他人意识,可是现实生活中具备他人意识的人却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的福利就是只有你们才能看到对方相对真实的样子,而外人看到的都是人设。 

02没有自我意识,对他人的付出就只是迎合

对与错究竟有没有那么重要呢?大家都是出来混的,都需要自己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外面树立人设的时候,常常会给自己加上好几层滤镜,有时候恨不能有三头六臂,总是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外人面前。

比如职场上有些员工连穿衣风格或是开的车都得遵循老板的风格,这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了。他们甚至连自我意识都没建立起来。他们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在透支自己的能力、时间和精力,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个好人缘。

这个目标本身没什么大问题,但是你频繁地把自己放在一个牺牲者的角度上去做事,失去了独立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就等于完全失去了自我意识。

每天按照他人的需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会逐渐失去方向感和目标,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然而人的本性是需要自我主张和自我意识的,失去的这部分掌控,只有在亲密关系中才有找回的可能。也就是说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实现自我,也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就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为自己争取一些掌控感。

很不幸,这种掌控都转化为亲密关系中伴侣们对对方的不认同及对立了。

记得《母亲进化论》一书中反复用案例向我们证明,一个母亲只有先把自己的内心充实了,才有无条件的爱分给孩子。

如果你自己内心是空洞和匮乏的,你给孩子的爱只是一种自我牺牲。而这样的牺牲就是靠着自己的选择一步步把自己变成受害人的角色。

既没有关爱自己,对他人的爱也变成了透支、牺牲。所以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影视剧中总是喜欢把人写成家庭、事业只能顾一头的角色设定。

实际上只要先把自己爱明白了,再去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所有人,才是相对健康的生活状态。

你有没有见过小孩在写作业的时候,常常一边盯着父母的动态、一边顺便完成自己的作业的情景。这叫“为别人活”,不清楚自己做的事是为了谁。家长在与不在,完全是两副面孔。

03活得真实、坦诚,就能解决不少问题

很多家长都不了解自己家孩子真实的样子,因为平时相处的时长基本只有早饭和晚饭时间,其他时间孩子的大脑可以完全不在线,不必思考如何应对父母。而内心逐渐经历着成长的他们有丰富的自我,要向他们自己的世界展现。

但是亲密关系中的伴侣比起其他关系,这种陪伴更长久,所以人们必须面对自己真实的样子,至少对方会告诉你,你真实的样子与你树立的人设有着怎样的差别。

在任何沟通中(尤其是问题概率相对来说较大的亲密关系),我们都要本着接近及尊重事实的原则去进行有效沟通。即便一时半刻无法解决问题,但至少在出现任何问题时,双方都能及时将情绪、感受及需求都表达出来。

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发现真正的症结,而不至于被无休止地争论对错、逃避责任、自我保护蒙蔽了双眼。

要允许自己和对方对感情有期待、允许自己和对方都有情绪、允许自己和对方都会犯错。当人们在纠缠是非对错时,无非是在介意自己犯下了错或是对方犯下了错。

但是是人就会犯错,不是吗?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持续犯同样的错,要么意识不到、要么用逃避问题或推卸责任来转移自己的内疚感。

犯错——因为犯错而产生内疚感——逐渐发现问题所在——改变现状,这是个再正常不过的纠错流程了。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持续争论对错,就是一个拒绝成长、拒绝纠错的”错“,如果人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那么双方只会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博弈,不择手段地去证明自己是对的。

这样做只会持续放大原本的问题和情绪,并且会让两个人都变得过度自我。

为什么人们习惯于讨论亲密关系中的各种争执、不甘等话题,是因为“亲密”关系决定了人们在这一段旷日持久地相处中一定会遇到种种不顺、不理解以及其他问题,而这些情绪、感受上的东西很难在每个人面前都表现出来。

毕竟人都需要维系自己的社会关系,这是立足之本,可是在这过程中也需要给自己的生活寻求一些平衡感,但当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需要靠迎合去维系时,他们就需要在亲密关系中寻找自己丢失的那部分自我。

拿真实的自己去和他人交流,坦诚地把真实的自己展示给他人,就意味着你能够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这样社会关系与亲密关系之间才不会因为过度付出与过度索取而失衡。

04因为害怕被掌控、被改变,所以不顾一切地开启自我保护模式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提到过他的患者会把一些对母亲的情绪投射到女上司身上。而在现实生活中,伴侣之间的相处,总会把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没能对父母发泄出来的情绪都通过潜意识所引发的行为投射到对方身上。

比如说,当一个男性对下属或是对伴侣产生极大的控制欲时,他内心被唤醒的情绪来源在于他儿童时期长期被父母所控制却无法反抗的那种不安、焦躁、愤怒与压抑。

他越是害怕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被其他人所掌控,就越是想要掌控他人的情绪与行为。

这一点不难理解,就是说,我们内心是充满爱的,还是充满愤怒的,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都得到了体现,而人们最真实的样子往往也都存在于亲密关系中。能够朝夕相处,才有机会接触到一个人真实的样子。

能够发现自己真实的样子,是一种幸运,而不是不堪。很多人接受不了亲密关系中的争吵,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既想改变对方、又不愿自我反省和改变。

这一点其实不只关乎于人们童年被塑造的行为模式,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这个行为模式还会得到强化。在人们没有亲密关系之前,由于他们从小就做惯了父母面前的弱势群体,所以导致他们在社会上也会试探性靠寻找掌控感来逐渐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孰强孰弱,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总能迎合该迎合的人,掌控该掌控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行为模式的固化带来的就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所需的人际关系,而看人下菜碟的恶行。

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人们面对亲密关系或是身边亲近的人总是更苛刻或不够理性,其原因就是他们潜意识中认为这些永远无法割舍的关系相比社会关系来说,就是一种可以任你掌控、哪怕起了争执对方也不会离你而去的那种弱势关系。

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与领导或是上司肆无忌惮地对立或是争执,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太放肆了”“不想干了吧”。

习惯于争论是非对错的人看待事物时往往都会非常绝对,除了是非对错,他们还会在意输和赢、成功和失败,而在他们的眼中似乎只要在争论中没能占上风,就意味着自己输了、失败了。

因此为了自己的好胜心、为了稳固自己的完美形象就一定要赢得这场争论。 

在外人看来似乎完全没必要这么做,当然事实上也不需要这样做,因为越是这样,他们被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多。

但是对于这些“在无休止的争论中制造问题、不断想要获得赢得感觉的人”来说,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在亲密关系中相处得越久,人们就会对对方的行为模式越了解,所以很多人认为伴侣之间的相处是个值得“探讨”一辈子的话题,是因为他们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陷在这样的一段关系中。

两个人都暴露出一堆问题后,谁也不愿放过谁,但是又因为足够熟悉和了解,他们也不愿打破这种相处模式,因为他们害怕改变。

这时候,如果大家能够认识到改变后的生活很有可能是一个可以掌控的局面,也许人们就不会那么恐惧变化了。

05最后

别人将要带给你怎样的影响,是你无法掌控的,但你如何自我影响、自我重塑,这是你可以掌控的,并且永远都不算晚。

当你了解这一点后,就不会因为恐惧改变带来的种种不确定而拒绝一切改变,未来是好是坏还要看自己是否在向好的方向努力、精进,不是吗?

好比,去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如何为自己辩护、如何赢得某场争论。换个角度,从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出发去思考如何与他人沟通,哪怕是争执,也是为了双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一场激烈的讨论。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的他人意识较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维护外在社会关系都会透支相当一部分他人意识,那么这样的做法会让更多人在亲密关系中过度向对方索取他人意识。

这时候如果对方没有这个认识,或者两个人都意识不到这个心理层面的问题,就会导致双方互不理解从而制造一起冲突。

所有的决策都有相应的连续性,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你对某种关系如何看待和处理,也将直接影响你在其他关系中的处理方式。因为这一切都在围绕着你内心的需求而不断变化。

有时候人们觉得心理学上的常识和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遥远了,根本扯不上关系。但实际上你如果愿意了解你的心理变化会对你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你也就会愿意主动拿出时间来探索这些东西了。

充分了解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之后,请回归真实生活,面对真正的自己,不再袒护自己未经思考就做出的下意识的决策,不再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表现而为自己争辩,不再为迎合自己的外在人际关系而去家庭关系或亲密关系中过度索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