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莲读书文学

圣人也是人 || 孔子也会犯错

2017-08-28  本文已影响975人  心生莲花Y

文/心生莲花

圣人也是人 || 孔子也会犯错

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左传·宣公二年》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作为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问题来了,圣贤会不会犯错?

当然会了。就连作为千古先贤圣人的孔子,也有犯错的时候。下面就让我们来扒一扒,孔子在什么情况下,犯了哪些错误,孔子是怎样对待自己所犯错误的。

01  差点冤枉最喜爱的学生颜回

公认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孔子曾数度当着众弟子面夸赞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意思是颜回吃得很简单,住得很简陋,别人都为他担忧,他却自得其乐,毫不在意,得到老师的赏识。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当中谁最好学?孔子毫不犹豫回答是颜回,并夸他不迁怒别人,不在一处犯两回错。

颜回命短,他死的时候,作为老师,孔子表现出无限的悲痛:“噫,天丧予!天丧予!”

就是这样一位爱徒,孔子差点冤枉了他。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与众弟子们在陈、蔡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吃。

子贡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米回来,希望给大家解解饥。

颜回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为大家煮粥。

恰好此时,子贡经过,看到颜回正往嘴里送粥。子贡并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告诉了夫子。

夫子说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我先问问他。于是,夫子便召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回答:老师,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蒸到了屋顶,屋顶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很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看来,眼见未必皆真实。相信一个人的人品和节操,就不能轻易怀疑。孔子把这个道理讲给了在场的学生。

02  想当官,差点失了节操

孔子也是人,也有当官的欲望,这并没有错。但是,在当官的路上,由于心切,有两次差点误入歧路。如果不是学生子路,孔子很可能成为乱臣贼子的幕僚,名节难保。

孔子的学生各有特点,有一个叫子路的,性情耿直,有“当仁,不让与师”的称号。在孔子的学生中,只有他敢直接批评老师。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公山不狃在季桓子手下感到不如意,就利用阳虎作乱。公山不狃凭借费(bi,地名)反叛季氏,他派人来召请孔子去做官。

孔子探索治国之道已经很久了,但抑郁不得志,无处可以施展才能,也没有人能重用自己,就说:“当初周文王、周武王兴起于丰、镐,建立了王业,现在费城虽然小,也差不多吧!”就想要应召前去。

子路听了很不高兴,阻止了孔子。孔子说:“他们请我去,难道会让我白跑一趟吗?如果重用了我,我将在东方建立一个像周那样的王朝!”

然而孔子最终没能成行。《论语·阳货》记载了子路很不客气对老师说的话:“没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嘛,为什么非去公山氏那里不可呢?”

言下之意为公山不狃属于乱臣贼子,做他的下属,不是老师您应该做的。再者,费城是个弹丸之地,公山不狃一时得手,不可能长久。

还有一次,孔子结束流浪,返回卫国,卫出公昏聩不用孔子,这时恰好佛肸做中牟的长官。晋国的赵简子讨伐范氏,攻打中牟。佛肸派人招请孔子,孔子打算去。子路说:“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自己占据中牟反叛,您想前去,这是为什么呢?”(《论语·阳货》)

孔子无奈地说:“我是说过这话。但我不也说过,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我难道是只中看不能吃的匏瓜吗,怎么可以老是挂着中看不中吃呢?”

如果没有子路把关,孔子将成为两个乱臣贼子的帮手。这将大大影响孔子的圣人形象。

当孔子听到子路在卫国内乱中牺牲的消息,他感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意思是,自从我有了子路这样的学生,就没有人骂我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见孔子对子路的赞叹与肯定。

03  碍于情份,言不由衷

据《论语·述而》记载,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陈国司寇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回答:“知礼。”待孔子退出来之后,陈国司寇又给孔子的弟子巫马期作揖,请他进去,跟他说:“我听说君子不袒护别人的过错,难道君子也会袒护别人的过错吗?鲁昭公娶了同姓的吴国公主做夫人,称之为吴孟子。如果说鲁昭公都算是知礼的人的话,那还有什么人是不知礼的呢?”

巫马期回去就把陈国司寇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回答:“我孔丘真是三生有幸,只要我有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并指出来。”

从这段话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孔子“闻过则喜”的美德。圣人偶尔也会犯错,但是当别人指出错误时,圣人不会像凡夫一样极力掩盖,而是心情愉悦地接受并改正。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替鲁昭公掩盖过错呢?其实,孔子与鲁昭公之间私交很好。

孔子“年十五而有志于学”,学了两年,很有成就。鲁国贤大夫孟僖子去世时,临终嘱咐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一定要做孔子的学生,好好 “学礼”,这一年,孔子仅仅十七岁;又过了两年,孔子就得到了国君鲁昭公的礼遇。这一年,孔子喜得贵子,鲁昭公送鲤鱼祝贺,孔子就此给儿子起名孔俚,字伯鱼。

随后,鲁昭公又接受南宫敬叔的请求,资助孔子“适周问礼”,孔子携南宫敬叔到了国都洛阳拜访了名人,学习了国礼,也顺便请教了老子,收获颇丰,对孔子一生影响很大。

这样看来,鲁昭公当然是有恩于孔子的,孔子怎能说他不知礼呢?所以,孔子明知昭公犯了同姓结婚的错(周代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在情与理发生冲突时,他选择了情,当有人指出他的错,他甘愿接受批评。可见孔子是一个很重情的性情中人!

圣人也是人 || 孔子也会犯错

04  看人也有走眼时,说话也有失当时

成语“朽木不可雕”指的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形容一个人无法改造或品质败坏到极点,无可救药。这个成语的出处为《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宰予大白天睡觉,不来上课。孔子气不打一处来,说他是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起初,孔子很喜欢他,因为他能说会道,言辞美好,老师认为他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予暴露出懒惰的毛病。还不来上课,以至于老师感慨道:开始我对于这样的人,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对于这样的人,不光要听他说什么,还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从宰予起,让我改变了态度啊!

从此以后,说一个人坏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就说“朽木不可雕也”。事实上,宰予在孔子的弟子中非常有思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被后学奉为“孔门十哲”之一。

老师骂他他并不生气,矢志不移地追随老师。但对于关键问题,他也敢于大胆和老师进行辩论,非常难能可贵。

比如,孔子教授礼仪,指出孝子要守孝三年。宰予认为“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见《论语·阳货》)。

在孔子逝世以后,宰予和子贡极力推崇老师的权威和圣贤地位。宰予对老师的评价是:“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的评价是: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对于奠定孔子的圣贤地位功不可没。

现在看来,孔子批评学生的话确实有点重。不仅如此,孔子也有说话也失之公允、不妥当的时候。《论语·子路》记载这样一件事:

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樊迟只不过想请老师允许自己学学农业知识,就招致老师骂作小人。在当时,农业生产在社会上所占据的比重几乎是压倒性的比例,“民以食为天”,而孔子只看中政治,学习在孔子看来也只不过是通往仕途的捷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耕种也有饥饿,而学习,就有机会当官。吃不饱不是君子应该顾虑的,学道才是君子应该挂在心上的。

难怪在周游途中,子路掉队了,遇到一位老人,问:“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老人把木杖插在地上,开始除草,没再理会子路。老人根本没把不重视农业的分不清麦苗谷物的孔子当老师(夫子)!

如果细细地去扒,还能从典籍的记载中找到圣人身上诸多的小瑕疵。是的,圣人也想当官,也有欲望,也有偏颇局限,还免不了要讲情份,这些都不可怕,恰恰说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通往圣贤的道路上,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的过程。最为可怕的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缺陷,没有瑕疵,请问谁敢和他交往呢?


我是心生莲花,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手动点亮这颗心吧,也欢迎打赏、评论和关注!感谢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