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复盘

2020-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时晨一

日光底下并无新鲜事。今天这篇文章根据读过的书籍与过往的经历进行反思总结。大多数点都是被说烂了的,但是就自己的成长历程来说,十分重要且有用。可以说,知道自己在哪里犯了错,才知道怎么去改正。知道怎么学习,才知道怎么重塑人生。过去的错误,是很有价值的。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便是其中之一。

关于未来,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不确定性。拥抱这种不确定性除了需要勇气,也需要一点知识,不然只是愚勇。所以,接下来将详细陈述自己近期以来遇到的疑问,以及自己反思得出的结论。至于“如何解决”的这个过程,大部分是通过书籍,有时候,是时机自己会熟。这点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却是个人生活中的常事。比如说,最近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随后机缘巧合与某个人进行的一场谈话就解决了所有相关疑问。所以当暂时碰到瓶颈的时候,不如另辟蹊径,换种角度去观察生活,我们往往能从中收获许多。

认知与心态

走过很多弯路,其实身边好的榜样很多,但是对我又积极影响的人不是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自己单方向关闭了沟通交流的渠道,所以常常使得许多怀着好意而来的人铩羽而归。因为有过类似经历,所以会比大多数人都清楚一个人陷入思维误区的时候有多么可怕。对牛弹琴、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简直都是太轻的程度。很多原因能造成这种局面,我想谈谈最近认识的一个——认知局限。这里不得不提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界限感。

不同的学科对界限感的定义不同,界限感本来是用于人际交往中,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要越过对方的边界。一旦没有分清这条界限,很有可能会引发矛盾。在此基础之上,我想介绍关于界限我最近认识到的另外三种诠释。

《那不勒斯》的界限消失

边界的消失、认知的突破,刚开始带来的痛苦远远多过使人通透的欣慰。

她正在经历着什么事,她后来称之为“边界的消失”。她说,那就像一轮明月照耀着大海,一团黑云却从空中席卷而来,吞噬了一切。莉拉想象,看到,感知,就像那一切成真了。她的哥哥解体了,在她眼前,里诺惯常的表情流露出来,让她看到了他的本质。那个新年的夜晚,每一秒都使她感到恐惧。

关于莉拉提到的边界消失,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莉拉想表达的是她曾经引以为豪的哥哥逐渐露出了面目可憎的脸庞,那么我其实应该在某刻也有过和莉拉一样的感受。千人千面,即使是最亲的人也会有一面是我们无法感知的,不论是人无意识的暂时没有显现,还是有意识的隐藏。此时的“边界消失”更多的是对人认识方面的,指对某个人的认识越过了惯常了解的那条线。

但是另一方面,个人认为在这个时候,莉拉了解到了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阶级背后难以突破的认知局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不勒斯》被称为一部女性阶级斗争史诗,但是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命运呢。我们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活是一个大的漩涡,大环境下社会阶级分层,小到每个组织每个机构都会产生分层,这种分层结构多半是阶级分层产生的结果——知识和财富正越来越成为逐代逐代积累的产物,我们对此无力之余仍要奋斗,在这种漩涡里拼命。越过一个阶级往上跳一个阶级的人背后付出的代价,用尽了多少气力,经历过的人会懂。莉拉不仅仅看清了她的哥哥,更多的是背后固有的阶级缺陷。

《请回答1988》的界限

生活中的矛盾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大多数时候起源于人们分不清守不住彼此之间的界限,这种界限可能关乎权力、规则、关系等等。什么时候哪个地方可以更进一步,哪里应该退一步,要处理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说《那不勒斯》能让我明显感受到阶级的带来的界限感,那么《请回答》让我感觉到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界限。在年纪还小的时候,认知还不是很成熟,对很多事物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尽管这时能力最弱,但这时也是最不需要有所顾忌,最容易与人建立起联系的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是背景方面带来的桎梏,还是人本身个性的截然不同,都不再轻易使人跨过。《请回答》能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原因,我想就在于“胡同里长大的感情,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最单纯最美好的吧”

这里反思一下关系吧,我是一个很恐惧亲密关系的人,身体很排斥。可能和从小不大亲密的家庭关系有一点点关系,也可能是从小性格使然,我总是能感受到自己流淌在血液里的淡漠。有时候会格外羡慕那些幸福亲密指数超高的人,很容易就和别人获得亲近感。我不行。我觉得很不舒服。要和一个朋友打破原本熟悉的关系从而更进一步到亲密的朋友或者情侣关系,我都很害怕。有朋友形容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是的吧。

《无法触碰》的界限融合

无法触碰是一部法国电影,电影美在超越了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状态以及不同生活,让人相信有些力量,是可以忽略成年世界基本固定的法则而相互融合的。以前也许自己认识不到,不管是不够相信自己,还是不能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其实基本归根于自己的恐惧。不想失去,那么不去拥有。不想见识丑与恶的一面,甚至也完全屏蔽了美与善的一面。“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忘不掉自己,就永远遇不见别人。忘不掉自己的恐惧,就永远遇不见另一个世界。舒适圈里呆久了,真的会让人害怕圈外的世界呀!

用正确的概念重塑人生

李笑来老师的书中也有提到过一个非常类似于界限的词,我认为是概念。(而只有当人有了一个概念的时候,他们才会想到说要去接触要去了解以及最后掌握)世界很大,人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在一个人的脑海中可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概念,其中也有伪概念的存在。什么是伪概念?简言之,经受不住考验的错误概念。这些尚未在人脑子里扎根的正确概念以及已经扎根的错误概念,会产生两种后果:没有办法扩大认知半径与缩小认知半径。可以说,后者甚至比前者更可怕。因为有时候,“慢”并不可怕,再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方法之后,“慢”就是“快”。可是让人缩小认知半径的概念,在很长时间都有可能更正不过来。一方面是长期以来的执念会让人本能的为由自己概念支撑下的行为做辩解,变相说来就是证明自己相信的,而不是证明真正正确的。另一方面,要碰到一个愿意指出自己所经历漩涡的人很难,堪比攀登珠穆朗玛峰。

解决认知偏差以及扩大认知半径的方法有很多,但不管是哪种,都离不开用心这一点。这里很想要提一本书《穷查理芒格》。这本书对而言意义巨大大,可以说是第一本用比较温和的手段纠正我思维的书。

第二个板块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到现在以来,不能说非常庸庸碌碌,但是对于人生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规划。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我认知不到位,加上绷着的弦断了以后行动赶不上思维。注意力被分配到生活方方面面后,常常想得多但是没往点子上靠齐。其次加上胆子小,没有勇于尝试。“最后的我们都会沦为平凡,但是我们要争取做一个干净勇敢利落的人。”教育不应该是磨灭一个人最珍贵品质的原罪,懂得越多越不敢做,这不叫智慧,甚至不如“初生牛犊不怕虎”。

最后,以始为终。这一生永远都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但是在每个阶段要有意识的设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看一本书也是,盲目阅读对自己而言算是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付出时间成本,我在这件事上花了时间与精力,最后却什么也没能明白什么也没有记得。就目前来说,成本太大。但是我常常容易混淆“人不能够带着太功利性的目的生活做事”与“人生应该设置目标”这两件事。

第三个板块方法

学会分解这点在目标中同样重要

“不要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贪多嚼不烂”!!求求我自己了,在每个时间点只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吧,关注的点多了,面面都不俱到,太容易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感了。

刻意练习的必要

没有通过无意识活动就能够达到卓越的捷径。即使并不是有意为之或者说连自己也没有“刻意练习”这个概念,那也一定是在他的某种行为活动中酝酿了这种刻意。“量变引起质变”,“一万小时法则”,最简单也最普遍的规律如此,为什么不照做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记忆力、笔记、一切可以提高效率的工具等等。

我常常容易陷入低效的工作学习中,有时候还自我安慰自己多么努力多么用功。但其实效率并没有很高,我也没有想办法说利用工具或者方法论来改善自己的情况,只是在一个漩涡里越陷越深。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事情不单单是讲究质量这么简单,人生从来就不是马拉松,关键期也就那么几年,拥有更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十分重要。

第四个板块反馈

正反馈人们常常鼓励正反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有时候不当的利用会产生相反效果——为了想要正反馈的结果,而忽略了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目标知识与技能

负反馈对错误应该有个正确认识,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都不敢尝试。从错误里吸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重建

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无论是憋口气放大招还是准备好了再开始都是不正确的,过于追求完美最不好的结果是一事无成(要行动要行动啊!

o只输入不输出(佟尚啊 无论刚开始做出来的东西都多么laji,但是在每次尝试中都能有所收获,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所有活动总结下来都离不开行动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最怕的就是永远都只是在简单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没有真正的在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不能坚持自己的思想。

最近冒出的疑问

我为什么不相信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发现自己相信别人多过相信自己。可能被虐得多了而且被虐得太惨了一点脾气也没有了(哭笑不得

另一方面在朋友的选择上。我是一个特别容易受身边影响的人。要妥善分清能够影响自己的事物啊!

我为什么对事件陈述不出自己的看法?是因为看得少,不感兴趣,也没有尝试着输出的原因。其实我知道得有可能比自己以为得多,但是一直都不是很自信。

怎样去克服自己过于追求完美、而不敢尝试的心理?勇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几种常见的思维方式

现象——原因——具体情况——举例说明——解决办法

名词——下定义(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专家怎么说?提高信服能力;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一定要有)——举例说明(检验自己是否掌握知识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输出与教会别人)——带来的情况或者后果?

一些重要的能力

元认知能力(安排掌控监督管理自我的能力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专注自己相信自己

对细节的掌握(我可以把握住事物模糊的大概

常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写作交流(将自己心中想法阐述成点的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