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月夜下银幕的岁月
周末晚上,凉风习习,儿子提议出去转转,老公忙不迭应允。
暑假以来,天气异常炎热,一家三口窝在家里避暑成了常态。
难得傍晚的小雨,降下来高温,也让人有了走出家门勇气。
驱车直行,一家三口墨上集走起。
久违了月夜下银幕的岁月我和儿子一样,特别喜欢墨上集的夜晚,凉风习习,月亮或圆圆,或弯弯,静静的挂在在屋脊上,半空里,把一抹淡淡的银光挥洒下来。
天和地,屋脊和梁阁,树木和池水都掩映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中。
褪去喧嚣的墨上集更有春闺梦里人的韵味。
久违了月夜下银幕的岁月今天好幸运,居然有露天电影放映,抗日神片,老公最爱,与我却是久违了的记忆。
随着电子产品普及,电影,尤其是露天电影几乎绝迹。
通过与放映员交谈得知:省里特拨资金,文体局牵头,免费在墨上集放映一个月,全部是爱国影片。
不待老公招呼,我和儿子已经找了一个台阶,舒舒服服的坐下来,儿子手机玩游戏,我则投入了电影里。
这种露天电影在我记忆里差不多消失了快三十年,居然有机会重温,好幸福。
久违了月夜下银幕的岁月最早看电影的经历不知道起于何时,应该是被父母抱在怀里的时候 。
可惜那时候太小,毫无记忆,只有从母亲零零碎碎的诉说中知道一些。
三十年前的农村,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手机 ,人们最大的娱乐除了聊天侃大山,就是打牌,最奢侈,最期盼的就是放电影。
只要大喇叭一广播,三五个村子都会跟着沸腾起来,妇女们天不黑就开始做晚饭,孩子们则抱着板凳去打麦场占位子,长条凳子一放,就成了一家人御用宝座。
天刚刚擦黑,麦场上热闹的像赶集,人来人往,女人笑,孩子闹,比过节气氛还好。
不知道是女孩缘故,还是我个子太小,每次赶到时候,几乎都没有了最佳位置——人头攒动哪里能看到荧幕上东东,急得我一个劲往人群里窜,却因为力气小,总是挤不进最里面 。
听着电影哇啦哇啦响,却看不到映像,百爪挠心,急得我在人群外团团转。
真羡慕那群野小子,能爬树,爬草墩,在高高半空看的畅快淋漓,可怜的我,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地方——荧幕另一面,跟着同样看不到小小孩一样,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我们俗称看反影——无论反正,故事一样精彩。
村里放电影其实难得有一回,更多时候是去隔壁村子蹭影——只要听说哪村里有电影,大家顿时精神起来,早早吃完饭,三五成群结队而去。
父母一天辛劳,还要照顾三个小孩子,根本不可能陪我,更多时候是跟着隔壁堂姐堂哥凑热闹。
记得有一次去石庄看电影,跟着堂姐去的,到地方后,她们把我安排在一个小小角落就不见了人影,我个子小,前面人不停晃动,根本看不清楚,我不停的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寻找最佳角度。
《大燕和小燕》一对姊妹花易嫁的故事,我正看的津津有味,不知道被谁挤了一下,突然跌入旁边水洼里,棉裤湿了半条腿,居然没感觉到冷,爬起来继续看电影……
后来我才知道,堂姐堂哥他们去看电影,根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为见见想见的人而已,我这个小尾巴实在是太碍事。
慢慢的再去看电影,我则注意留心观察,果然看电影队伍实在也有讲究:最前排是小孩,中间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汉子,那些少男少女或毛头小伙,二八闺女,都躲在黑咕隆咚的最后排,趁着人不注意,偷偷摸摸做着羞羞的事。
我亲眼看见前院小姑被一个高瘦青年拉起手,后来才知道是她未婚夫……
呵呵,童年的故事,满满的回忆,露天电影场里,一定还有许多许多我不曾知道的浪漫往事,全都淹没在岁月缭绕中,突然重温旧梦,感觉好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