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窃私语(D)
我常私下默想,作文之技法在于修炼。在于那种一丝不苟孜孜不倦朝圣一般虔诚的写写写。
大凡素材是有的。到处都是,举目可见,唾手可得。可怎么把到手的看似杂乱无章的材料弄成个象样的型,即文章,得要点儿功夫。
这一功夫,可不要小觑,那可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用高雅一点儿的说法,就是那句"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的那个神密的高于法儿。高于一词的真切含义,其实就是这个再创造再加工过程中所用的那点儿功夫。
这功夫的深浅,若不认真体验和实践,就根本不易觉察到。
我从小生长于偏僻的农村,少年时,没什么喜乐的游戏可供玩耍,于是,我就专好守在村中慈祥的老人身边,看他们做手工活。
秋末冬初时节,农村一般不太忙,天气也还不很冷。他们把河岸边枯黄的野草一梱梱割回来码成垛;把沟渠上落叶后变得光秃秃的荆条削回来堆成岭;把原野里长长的高梁杆拉回来辗轧成蔑子积成山…。
草垛,荆岭,蔑山。这些看似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一团乱麻的东西,你千万不要自以为它们是只可当作烧锅取暖用的柴禾。它们一旦经过老农们粗糙的双手,枯草拧成了长绳,草鞋与柔韧厚实的坐垫和床垫;荆条扎成了萝筐背篓篮子和架子车上挡粪土用的柵子;蔑子编成了大席小席帘子和粮屯…。
当我看到农民伯伯把那些毫不起眼的物料一下下象变戏法儿一样,都编造成一件件精致完美的器物用品时,我不禁瞪大了瞳孔,惊羡于他们的巧夺天工了!
我立马谦卑地向德高望众的老人家请教:您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手艺啊!
他们都会很随和不掖不藏地告诉我:哈哈!这算什么呀!说出来让后生们笑话。其实,这是人间最低下的吃饭本事了!有钱有势的富贵人谁也不屑热瞧它,更是打死也不愿做的行当。乡野农人没办法才炼就了这见不得人的本领。…起先,谁都弄得一团糟,看上去扎窝窝似的不顺眼,根本也就成不了个啥样法子。可勤炼勤摸索,日积月累,时间长了经手多了,就自然而然熟能生巧了!随后再出手的东西就看上去象模象样,席是席筐是筐垫子是垫子了!
…我忽然明白,写文章的路数儿何尝不是象淳朴的老农民们拧绳扎筐编席的过程啊!总得先把那些杂乱不堪的素材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罢。
简而言之,用心写,终会写成型的。
至于文章质量的优劣,档次的高下,就看写手用心的多少,用功的深浅了!
其它,恐怕世间并无什么简单而直爽的捷径可走!
2月7日深夜白雪飘飘下于江南清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