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是你喜欢的样子
我想过这样的一种生活:可以先为自己喜欢的,忍得了一时的贫穷,然后再因为它,变得富有。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好像都有做宇航员,消防员,警察叔叔的梦想。但到头来,大多数人都没有坚持下来。我们可能说,小孩子说瞎话哪能信以为真。但,真正的答案,我们谁也没去追寻。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慢慢长大发现,做宇航员的要求太高了,消防员和警察叔叔又太危险。小时候幻想的大英雄,好像都太难做了;小时候梦想的未来,好像要付出的太多了;小时候的梦想,现在再提出来,可能也就是一笑而过。于是慢慢的,小时候的豪言壮语,都成了以后的痴心妄想。
可能是因为长大的缘故,我们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想成为的人有了新的变化。于是“亿万富翁”,“大企业家”都成了我们的头号目标。我们在饭桌上,叔叔阿姨关心的问你,小伙子以后想做什么呀?开一家大公司,我要当大老板!或者我要创业,把我的公司开到全球各地…我们似乎根本不需要思考,提问题的长辈们好像也本来就知道。就好像我们只是负责把标准答案放到这永恒的问题之下。这种现象,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期望”。
但是,就算自己想明白了,现实的残酷还是没办法让你说服自己。
“英语文学专业只能去当老师…”
“听说社会学博士最后用本科学的市场营销在国内找到了工作…”
“被人羡慕的音乐美术专业的同学,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担心以后靠什么养活自己…”
现实接连重重打击着我们。但是,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我们高考分文理,理科能是文科的好几倍。有多少同学选择理科,是因为理科以后工作前景好的?为什么工作前景好呢?是因为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学文科的同学有限制。在美国,本科学文科的一般会直接就业,继续读研究生的比例比较少,教授给我解释说,因为很多学校没有投入太多在文科研究生的领域;但科学,商科的研究生项目,比比皆是。规则不是现实规定的,是我们自己画了个圈,然后给这个限制的圈子扣了顶叫“现实”的帽子。这些,我们都还有时间去改。今年夏天,我们就看到了一些希望:有朋友从一开始的旅游专业,转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文学专业,也有朋友从教育学转到了自己心仪的计算机专业…
当我们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们为什么存在并兴盛?我们会说他们有自己独有的文化。难道我们会去谈,这个国家的数学?这个国家的科学?这个国家的商业?答案是不会。因为,那些每个人都有一样,是全球通用的。我们会谈这个国家的文学,民族的音乐还有节日的风俗习惯。我们为什么读书?因为我们想去找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我们为什么鼓励创新?因为只有新鲜的点子,独特的见解,才是我们的需要所在。
鸡汤不少,满满一碗,都在这里。
但是你喜欢的样子,还在等着你去寻找,它在哪里呢?
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