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里的前庭觉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我们的感觉系统中影响智力发展最直接且严重的就是前庭觉的发展,前庭觉的发展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的,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没出生时,透过妈妈的身体活动,从而带动羊水的摇晃与震荡,这时胎儿的前庭觉就开始和地心引力做互动。出生后,逐渐发展为能够帮助稳定视觉聚焦、辨别身体位置、调整身体姿势以协调身体重心的重力感。
我们都知道感觉统合是由身体内外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自然行为,而它整个过程的形成第一步先由身体各个感觉器官接收到各种感觉信息,这个时候需要触觉发挥它巨大的作用,第二部由前庭觉发挥作用来过滤和筛选前面所接受到的感觉信息,并将其传送至大脑进行辨别和整合,第三部通过辨别和整合后,最终指挥我们的身体做出相对的反应,这一系列的过程都离不开触觉和前庭觉,它们任何一项感觉系统发展不好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同时也会影响本体觉的发展。
前庭发展不足的幼儿在做双脚跳和单脚跳、跳远、跳高等动作时, 会显得很笨重,学习跳绳、跳皮筋会很困难;下楼梯会比上楼梯慢,甚至会显得很害怕,手会紧紧的抓住栏杆;登高时会觉得头重脚轻,不敢向别处看或走动,会尽量避免从高处向下跳的动作;当地面有高低起伏时动作会很缓慢、笨拙,因为怕自己会绊倒或摔跤;有的甚至在平地走路也容易被自己绊倒或摔跤,动作反应很慢,有时摔跤时手不会做出保护头部做撑地的动作;在眼睛看得见的情况下还是会不小心碰到桌椅、水杯或身边的小伙伴,常常估测不准自身与身边人事物的距离或方位;对不寻常的移动,例如:上下车、在车中从前座移到后座、走不平的路面或从斜坡上往下冲跑,动作特别缓慢,甚至经常摔跤;旋转时会很容易失去平衡,会因为车在行驶中转弯太快或坡度太陡而受到惊吓;尽量避免翻跟头、打滚、倒立等动作;对游乐场的游乐设施即喜欢又害怕,比一般孩子更需要他人的辅助;外出时会很容易迷路,方向感和距离感很差,对立体空间景物或物品相对位置记忆困难。
孩子进入学龄期后, 本身拥有正常的智力,健康、活泼,但学习阅读和算术却很困难;经常容易出现读书跳行跳字、或前后字念反、漏字等现象,写字也容易偏旁部首写反、或者出现把拼音b.p.q等字母看反等情况;眼睛不灵活,经常要找的东西就在眼前却怎么也看不到;还有部分孩子对于看图搭建积木、绘画构图或者从复杂的背景中分辨出特定图形信息等游戏, 都显得很吃力, 甚至做不到;很难一眼辨别出不同尺寸的相同物品,例如:不同长度的积木、或不同大小的积木,很难将其按照大小或长短顺序排列整齐;对于不规则图形的拼图总比别人差;蜡笔涂色或铅笔写字都不好,比常人速度要慢,而且经常容易超出轮廓或方格之外;学习打结、系鞋带也都很困难;拍球或接球有困难,投球时很难维持固定方向或很难投中目标物;不喜欢移动性的玩具,看书眼睛很容易累,却可以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追视移动中的物体有困难;做事没秩序,组织能力很差,条理很混乱; 经常听而不闻,别人叫他很多遍都毫无反应,或者经常以“啊?”来回应对方,需要对方再重复一遍。
以上种种行为表现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会让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对自我认知产生很大的冲击,明明很多事情看上去都非常简单,别人做起来也都非常容易,到了自己却显得很困难、很吃力,这些聪明的孩子对于自身的笨手笨脚一开始是很难面对和接受的,因此会开始想要躲避,或者会出现较强的防卫心理,以骄傲的姿态来掩饰内心的自卑感,出于自我保护, 孩子会频繁地夸大自己的长处,却决口不提自己的短板,长期下去, 对于这种心理压力很难跟别人说清楚,于是“不听话”“不配合”“光说不练”甚至“胡说八道”等等指责的语言开始紧跟在孩子的自我保护之后,这种现象也成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恶性循环的困难。
而造成前庭不足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1、怀孕期间,孕妇活动量不足、饮食不当 尤其是怀孕期间抽烟或喝酒,会造成脐带收缩,从而影响脐带对营养的输送,或者长期频繁的出现负面情绪;2、出生后孩子婴幼儿时期摇抱不足、俯趴抬头不足或爬行不足;3、家长限制孩子做出所谓的危险动作,导致幼儿钻、爬、跑、跳或攀爬不足;4、家长过早要求孩子从事过量的知识学习或读、写、算等活动;5、家长没有时间或精力陪伴孩子游戏互动,长时间让孩子看电视、玩电子产品;6、家中活动空间不足或不安全,过早并长时间让幼儿使用学步车或关在婴儿车内,限制其活动范围。
以上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孩子的前庭发展,对于三岁前仅轻度前庭不足,而没有明显的其它感觉系统发展不足的孩子,例如:仅偶尔摔跤、过独木桥显得特别谨慎、爬上下低都乐意尝试,只是动作稍慢等,家长应该每天至少提供一个小时的前庭训练活动,让孩子靠着身体大量及多元的肢体活动来连接脑部及全身的神经系统网络,网络一旦连接完成,前庭不足的行为特征自然能够消除。如果孩子前庭觉严重不足,例如:经常摔跤、非常不爱动、常常听而不闻,非常害怕高度或速度的变化、眼睛转动不灵活、过了一岁半还不开口说话等,或者到了三岁或三岁以后仍有许多前庭发展不足的表现,那么家长就必须及时就近找专业的感统测评师给孩子进行测评,并接受个别化、针对性强的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孩子年龄越小,生理优势就越强,感觉统合状态改善的也会相对较快些。
如果不及时通过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进行矫治,那么大部分行为和能力状态都会持续到成年以后,成年后在身体的神经回路被强化且固化后,身体的不适感会逐渐减轻,但心理的挫折感并不会减少,长期下去就形成了我们的惯性行为或惯性反应,以及某些领域难以突破的能力低弱。习惯会让我们失去对身边人事物警觉观察的能力,待人处事也会失去客观的认知和调整的弹性。惯性心理反应则将成为我们的人格特质,习惯性的自卑会导致一个人习惯性的负向思考,时间久了,自身会累积过多的负能量,使自己的生活环境产生负面的变化。太多的能力缺乏容易造成学习困难,甚至养成自暴自弃的性格,那么将来苦的绝对不止自己一个人!!
现在仔细回想我们身边很多人应该都有前庭失调的现象:例如 上学期间语言学习缓慢,上课时对老师的讲解常常有理解错误,或者老师讲了很多遍还是没有概念,老是写错作业、记错时间、带错材料、甚至无法完整且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人视觉空间感很差,经常会有上错楼层、跑错教室、坐错位置、认错同学等现象;到了初高中以后,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语文方面很多要求背诵的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数学方面各种分数、函数更是难上加难;好不容易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很多前庭不足的人对于空间、轮廓、形状、逻辑辨别和记忆力都很差,经常迷路,逛个商场进去后发现找不到出口在哪,好不容易找到了出口,出门又找不到自己的车停在了哪儿,甚至之前见过的人再见面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他是谁等等。
成年以后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需要面对的人越来越多,圈子越来越广,很多前庭不足的人经常说话不经大脑,做事冲动,常常莫名其妙地让自己或他人受伤、生气,甚至无法理解他人的处境,无法掌握复杂的信息,想法也过于简单;学习新事物或新观念时经常会呈现出两极化的反应:不是不问好坏对错就一头栽进去,无条件的完全接收,就是没有听懂,费了教导者很多的心力和时间,甚至有的人抗挫能力低、顽固不通、外表精明,内在痴傻。
这些触觉和前庭的不足长期下去也形成了一个人的特质,例如很多不懂感觉统合的人会以怪胎、异类、甚至稀有动物来形容他们,这些行为表现原本都只是来自一个人生理感受的单纯反应,但是经过长年神经系统及肢体反应的感觉统合强化,形成了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智能倾向和各方面的能力水平,从而也主导了一个人对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和专业领域开发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