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三家分晋:赵、魏、韩家族传承
日读通鉴 周纪0001-5

当初,因为赵襄子的母亲是狄女,又是侍妾,身份低微,赵襄子也不被人看重,但他聪明好学,是凭着出众的个人能力,得到了父亲赵简子的赏识,使其舍弃长子伯鲁而立自己为继承人。
赵襄子为人贤德,对大哥伯鲁没有当上继承人心怀遗憾,所以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但不肯在他们中间选择赵氏继承人。他把伯鲁的儿子分封在代地,称为代成君。代成君很早就死了,赵襄子又立了代成君的儿子赵浣为继承人。
赵襄子去世后,他的弟弟赵桓子驱逐了赵浣,自立为族长,但一年后也死了。赵氏家族的人说:“赵桓子当族长,不是我们襄子主公的意思。”于是一起把赵桓子的儿子杀了,重新把赵浣迎接回来当族长,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儿子赵籍,被称为赵烈侯。按照谥法,建立功业使百姓安乐,或严守道德尊崇大业,都可称为“烈”。
魏氏一族,魏桓子的孙子魏斯,被称为魏文侯。人们把“文”作为魏斯的谥号,是因为他勤学好问,施惠安民。
韩氏一族,韩康子生韩武子,韩武子生韩虔,就是韩景侯。人们把“景”作为韩虔的谥号,是因为他能传播道义且行为刚直。
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赵烈侯与韩景侯同时改元,初掌国政。此时,魏文侯已经在位三十八年了。
三家分晋的故事讲完了。前面司马光谈了继承人的问题,我想从其他角度做点补充。
在这一章有关赵氏宗族立嗣的叙述中,我们能够看到西周到春秋宗法制度的演变。
西周时期,宗法制度是周王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是天下的大宗,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周王的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是小宗,在封国内是大宗,拥有统治诸侯国的权力。诸侯同样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为卿大夫,世袭官职,拥有统治封邑的权力。这些贵族阶层中世袭的嫡长子,以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嫡长子继承制的具体操作方式是,王位或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补充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强调嫡子的优先继承权,且在嫡子中以年长为序,而不考虑其才能,如果没有嫡子,则以地位尊贵的庶子为继承人。
春秋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政权下移,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发,局势动荡不安;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兴起,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文化上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观念激烈碰撞,使得宗法制度难以稳定实施,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方面,以嫡长子继承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继续留存,维护着贵族家族内部的秩序,另一方面,宗法制度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制度不断地遭到破坏,走向瓦解。
回到赵简子立嗣的案例中。三家分晋前,赵氏宗族内部曾发生变乱。晋国六卿之一赵简子让邯郸大夫赵午将卫国进献的500 户人口迁到晋阳,赵午先答应后反悔,赵简子遂杀赵午。赵午之子赵稷起兵叛乱,赵午的亲戚中行寅及范吉射以报仇为名,联合攻打赵简子。赵简子派去平叛的籍秦也倒戈,赵简子不敌,只得退回晋阳坚守,被围困一年多。此次变乱使赵氏陷入困境,宗族权力遭到极大削弱,在晋国的地位一度岌岌可危。因此,在范氏、中行氏被灭后,赵简子面对智、韩、魏三家势力的不断扩张和压迫,必须要为自己选出一位贤明能干的继承人,以保证赵氏家族的延续和发展。在伯鲁与无恤之间,赵简子打破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宗法制度,舍弃平庸的长子伯鲁,选择了地位低下的幼子无恤。这就是立贤不立长。
至于赵襄子,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干脆舍弃自己的儿子,立了兄长之子,这未尝不是基于赵氏一族利益的整体考虑。后来,赵氏族人杀掉篡位的赵桓子,把被驱逐的赵献子迎接回来重新当族长,显而易见,是对赵襄子选择的贤明继承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