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数学 ——读余光中作品集有感
初识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想来是我的少年时代,那首浓浓的《乡愁》表达的游子思乡望乡之情实在深入人心。再识,便是他的散文《猛虎与蔷薇》了,“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此为“猛虎”,“烛隐显幽,体贴入微”,此乃“蔷薇”,其中的一静一动,协调与统一,足以令人回味再回味了。因为喜欢,所以自我从教以来便把其中的“猛虎与蔷薇之道”重新解读并融入到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当中,也一直成为我教学之道的名片之一。
面对高中数学,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是:上课听得懂,题目不会做;题目会做了,考试考不好;平时考得好,高考滑铁卢。此中问题,唯“变”而已。高中数学太需要举一反三的思维了,一个知识点引申出各类题型,如同开枝散叶般,需要思维不断拓展、凝练与总结,再外化到题目的重复训练中体现出思维与方法的变通与运用,最终迎战于考场,而这场胜利的天平又会在不经意间倾斜,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同理可得,诸如“我都懂,但计算错误或符号抄错”不胜枚举,那时也只能“望榜兴叹”了。
虎啸山林,皆因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其气势已成;叱咤考场,思维犹如泉涌,方法信手拈来,此自信何来?孟子谈“养浩然之气”,我言“养猛虎之势”。
高中数学必不可少的就是刷题,但是在考试中是限时的,就需要合理分配时间,而有些同学往往因为不自信,或者在同样类型题错过,造就“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反复检查多遍才得以放手进入下一题,这样的做题效率在考试中是不可取的,俗话来说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需要够自信,在平时就得养成做题一往无前势如破竹的气势。当然,气势何来?自信。自信何来?心中有底。因此,就需要学生平时积累,比如理科立体几何的向量运算,平时多做几题,积累一定量后,准确率已经很高了,计算几乎不会出错,那么在考试中遇到此题,自然心中有底气,按照平常做题习惯一步步来,我相信准确率依然可以保持,这就是心有猛虎。举个例子,我带过一个学生,他做题有个习惯,很慢,并且容易随时推翻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解一道题,明明都看着他步骤是对的,却看他犹豫半天还是用涂改液涂了重新来过,这就是典型的“心中无底不够自信”的学生,究其根源还是平时积累不够,或者以前的学习习惯和做题习惯导致,所以整个暑假除了正常讲解知识点外,时不时地跟他强调做题的“气势”问题,能不用涂改液就不用,若有小测发挥出色,以鼓励赞扬为主,慢慢培养他的自信心,后来有很大进步,至少在做题时不像之前畏首畏尾,敢于大笔一挥,从容作答了,这也是一种进步。
“凭一张精确而美丽的地图,凭着旁座读地图的伴侣,天涯海角的名胜古迹都可以召来。”《凭一张地图》算是余光中先生作品集中为数不多的小品集了,其中既非一般杂文,也不是一味的美文,而是情趣与理趣兼具的文章,文章求短,着墨上特别用心,“雕虫如雕龙”可一言蔽之。无论是教学抑或高中数学的学习,“雕虫如雕龙”的态度便与“细嗅蔷薇”之道遥相呼应。
高考数学很多类型题都是平时做过的,但高考中依然出错的大有人在,不是不会,而是做错,细节处理得不好。试着想像一个画面,一头猛虎在那里静静细嗅着蔷薇花,并且毫无违和感,这也就是学好数学需要的,所谓“狮子搏兔,亦尽全力”嘛。细节决定成败,这种大道理在这就不去长篇赘述了,举个数学中的例子,关于集合都知道高考必考一题,而且单独拿出来讲,高中生几乎都听得懂,但高考中依然容易出错,错就错在细节,漏考虑函数定义域,这类问题即使到了高三依然有人会错,在高考的紧张压力下更容易犯迷糊,所以即使关于函数第一要素是定义域从高一一直强调到高三,但细节考虑不到位的依然会出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高考喜欢考对数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天生自带陷阱。我之前有个高三考生,成绩中等,除了一些难题思路不会,基本题型都是会做的,但一到考试各种问题,考完才后悔得“拍案而起”,哭诉都是会做的,因此课堂上屡次在细节题上敲打,后有一次让她在考前卷面首页先写个大大的“认真”二字,结果竟出人意外的得了个班级第一,这便是潜意识提醒的作用了吧。当然,这种方式只是个例,所要强调的就是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不仅仅要会做,更要注重细节处理,一个“马虎”便是“滑铁卢”。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
余光中先生把它翻译成中文:“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我把它重新解读成我的教学之道:“学数学,自信如心有猛虎,细节若细嗅蔷薇。”
林义淼 厦门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