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我们省的教育质量不怎么样,且人人都是“家乡宝”,总觉得外省不如本省好,进而觉得出省读了书也一定得回来工作才行,又进而觉得既然如此还不如在本省读呢,更有甚者索性一副看破了红尘的样子,“在外省书读得越多越耽搁时间,还不如早早出来工作挣钱的好。”
于是,在我刚开始念大学的时候,同龄的小伙伴已经有人开始工作,有人结婚成家。在我纠结究竟是该考研还是出国的时候,同龄的小伙伴已经做了父母,或是以“社会人”的身份混得风生水起,就连还在读书的几个好友,大多也是在本省念的大学,并且坚定地认为本科毕业就要开始工作,毕竟“再继续读下去也没什么作用,不如早早挣钱”。
假期相聚,聊起以前认识的某某。A同学嫁了一个很爱她的高富帅,生了一对儿女,做了家庭主妇,幸福得很。B同学没上大学,跟着父母做生意,身价已然不低。C同学竟然去新东方学了烹饪——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俞敏洪的新东方呢。D同学念的虽然是三本,但作为官二代,家里人早早就给安排好了工作。
每次聚会回来颇为唏嘘地跟七大姑八大姨聊起这一切,总会遭到吐槽——“你书念的比A好,但人家不用工作,老公每月给的钱都比你以后一年挣得多。”、“B虽然不会读书,但已经比你早四五年开始挣钱了。”、“你别看不起C,以后他开了饭馆,收入肯定也不少。”、“D……总之也比你强!”。最后肯定有一句总结,“你说,你成绩好考到了外省的大学,比别人多读了四五年的书,接受的是更好的教育,但往后十年二十年,你和他们的区别在哪儿?”
是呀,又有么区别呢?
我念全国顶尖的大学,却总被别人问“毕业后挣的钱能有多少?”。我参加各种比赛,连续一两个月通宵准备,却总有人质疑“奖金那么少,意义何在”。我因为学业太忙而无法像三流大学的同学一样花更多的时间打扮自己,却被吐槽“女人最重要的还是长相,何必为了莫须有的成绩作贱自己”。我在聚会时提起自己想攒钱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却有人毫不留情地嗤笑,“浪费那么多钱,去了做什么用”。我想要考研或者出国,站出来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对的人,比撒了瓶蜂蜜在地上引来的蚂蚁都多。
所以我特别感谢自己的父母,在明知学历和收入也许并不成正比的情况下,还一如既往地坚持让我学更多的东西,遵从自己的本心一直往前走。
也被很多人问过为什么那么执着地想离开家乡想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一些可能根本不会有用的东西,我始终坚持一个回答,“为了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从南方到北方念书,因为距离太远而只能寒暑假才能回家。刚开始上大学的时候特别羡慕那些黄金周甚至周末就能回家的旧友,也曾在夜晚缩在被窝里想家想到噬骨。可是如果不离开家,又怎么能明白自己一个人在外生活的不易,怎么能懂生了重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都只能打碎了牙和血吞的无助,怎么能在dependence的前面加上一个小小的前缀in。更重要的是,怎么能真正懂得外面的世界?
家乡虽好,可毕竟是太小了呀。
就像我明知旅行是花钱买罪受,却也还是愿意去听一听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去看一看白云镀了夕阳时的情景,去嗅一嗅不同的空气,品一品不同的日出啊。
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去开阔眼界而变成更好的自己,说起来俗套,但确确实实就是这样。
对,我花再多的钱念再多的书,可能最后也不会有那些早早工作早早结婚的人过得好。可是人这一生,难道就仅仅是以过得好不好、挣的钱多不多就能衡量的吗?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啊。再过十年二十年,我即便一无所有贫穷度日,也不会只是单纯的抱怨每天早上拥挤的交通——我知道这用博弈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不会喝了酒后在饭桌上高声笑谈“我把这瓶酒用十亿转让给你,你再以十亿转给我,我们都没损失,GDP却上升了二十亿”—我知道国内生产总值不是这么个算法。等到以后我有了孩子,我可以亲自教他英语而不是非得为他请补习老师。聊起某个著名的景点时,我不会只用“听说”这样的字眼开头,而是会翻出旧日的照片告诉他我恰好去过。
甚至到我老去时,回忆起这匆匆一生,我不必因为自己虚度了光阴而苦恼,反而能一一列举出自己做过的有意义的事。到那时,形容这百年时光,不会是用“出生、长大、工作、结婚、生子、老去”就能简简单单概括,反而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东西。比如北方的雪,南方的海,西边的山与东边的云。比如我遇见的人和事,从中体悟到的痛楚和欣喜。比如这一路走来的空虚、失落、茫然、紧张、恐惧。它们与金钱无关,却关乎理想与信念,关乎于井底之蛙而言的,外面的世界。
至于早早远离了学业、始终只愿生活在这个小小城市的ABCD,他们也没有错,只不过是价值观的不同罢了。绝不会去嘲笑他们的人生观,也只能在他们质疑我的同时,拼命朝前走,朝外面的世界走,走得离他们远一些,再远一些。
天地太宽阔,宇宙太宽阔,我只不过如蜉蝣般渺小,想要用自己这短暂的一生去丈量外面的世界。明知如飞蛾扑火,可只要有过梦,有过这一段路,就是不同的人生了呀。
年轻时若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勇气,老时求个“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是颇有情调的啊。
人这一生不能只为金钱而活,不能只在同一个地方而活,不能只为生计、婚姻和孩子而活。它们并非不重要,但——还是王小波的话,他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