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先生的模式
我俩都容易评判和下定义,比如我说和他谈谈心,他想看手机,我说噢,我的语气有点沉默,他就说我不尊重他,我问哪儿不尊重?他又说瞎说的。
我有时介意,也评判说,你老这么说,你不爱我。
因为“爱”定义不同,他觉得家就是一日三餐一起吃饱,别的?没有目标,不知道怎么过,他玩游戏就可以了,我自己呆着。
或者是他拉我看电影,我有时不喜欢觉得不舒服想歇会就拒绝了,我认为破坏关系吗?看我的行为态度了。
我拉他的事情,他也无聊开始做别的,那我自己做,我们的空间,我又没有安全感,是我的问题?
我们一起想找到点共同的事情,我挺不愿意投入,我鄙视他,所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
感觉不到他懂我,体贴,看见我。
一是永远不会有人像父母小时候看护我一样了,我再找,再想要,再不满意也不可能,没有用,成年人要做什么?
二是有人必须喜欢我吗?必须和以前一样和我在一起?没有。这是事实。而我又做了多少呢?怎么做更吸引人呢?
想做吗?想先做好自己?
跟随身体。
同时。给自己时间,耐心,信心。
今天这一刻,不是以后一直如此。
关系,心情,身体。
有弹性,立体综合看待问题:
例如: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出轨。
所有人结婚时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而来,绝不会有人在婚礼上高兴地说:终于有机会体验出轨的滋味。
当你认为伴侣出轨是因为TA太渣,是因为人性都贪新鲜,是因为大环境如此,或者是因为你不够漂亮(不够有钱),基本上你就是在认为:你们的婚姻无可救药。
真的想过自己的婚姻只和自己有关,自己觉得幸福满足就好,而不是为了谁看,给谁努力吗?
看见真实的自己,才能看见不投射的对方。
争吵和矛盾只是婚姻的一部分,如果认为婚姻总是不幸,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看法。
当一个小孩看到父母怎样对待一件事,她也会不自觉地以同样的方法看待这些事,因为那是她可以模仿的唯一榜样。
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已经成长,看到别人也用别的方法处理事情,结果就完全不同。
----------------------------------------
我只想要完美,要神。而且不要自己决定自立,我总是要看别人怎么做,不按照自己感觉做,或者不承担自己的后果。
如果关系中觉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牺牲,含义是“我”不爱这个关系。
若父母对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翻译过来就是我一辈子都没能爱过你。
想像一下,女人遇见商场打折,血拼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哪怕大多是买给家人的东西,这个女人会不会抱怨说:“我今天为了这个家付出,非常辛苦。”大家都知道不会的,女人爱逛街,再辛苦,精神上也愉悦。在我们喜爱做的事情上,无论花费多少时间精力,都是快乐。同样,当我真心爱对方时,花三个小时为对方准备晚餐,心里甜蜜蜜;当我真心爱对方时,熨烫他的衣服,也是一种享受。当然,每时每刻享受当下,这个不可能,偶尔发发脾气、抱怨几句也在所难免。但整体上,当我心中有爱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为对方牺牲和付出,因为这是我自己真心想要的生命体验。
如果我体验不到爱的流动,为这个关系做一点事情,都是在损耗自己的能量。所以,我会期望对方感恩自己的付出,不要离开我,因为我已经为了你,损耗自己很多了。
如果你经常在关系中觉得自己在牺牲和付出,有怨气产生,那么仔细的觉察一下,我的潜意识被什么样的魔咒控制着?不幸童年写给我们的“魔咒”是可以解除的,这需要我们在生活细节中不断觉知。一旦发现自己有付出感,就提醒自己,醒一醒,回到内心问自己:我真正想要创造什么样的生命体验?做这件事情,是我自己想要的吗?比如做饭时,若发现自己在抱怨油烟,可以回到内心,问问自己,我想要做这顿饭吗?如果想要,就带着爱,享受给自己和家人做饭的感觉;如果不想要,出去吃或者叫外卖,也是很好的选择。同样做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选择,是活在为别人付出的妄想牢笼里,还是为自己而活的自由意志中。
当我们能够从潜意识的魔咒中醒来,成为一个心理上的成年人,为自己创造内心真正想要的生命体验,自然能够建立起亲密流动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再是潜意识魔咒里那个随时恐惧被抛弃的孩子。成年人之间,不存在抛弃与被抛弃,只存在合适与不合适。当我成为心理上的成年人,没有人可以抛弃我,我无需再去讨好对方,只是尽情为自己去创造丰盛、亲密、流动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