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去想点好事”

2023-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Gabril阿冷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一批被试细细地去想一个熟悉的人。

然后,请这些被试在三分钟内,分别写下这个人至少3个缺点,以及至少10个优点。

结果是,几乎每一个被试都能轻松写下3个缺点,甚至可以写出七八个乃至十几个。

但到写优点的时候,即使写到超时,能写够5个优点的都很少。

心理学家为什么会做这个实验,我已经忘记了。但如今再去想这个实验,却发现大家的做法是十分正常且合理的。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非常善于趋利避害的器官。因此,它往往会把那些伤害过我们,或者让我们感到不适、不快的记忆记得特别清楚,甚至还会让我们产生诸如恶心、愤怒、恐慌等不良的反应,来再次强化我们对这些记忆的负面印象。因此,除非是处在热恋之中,或是处在一段人际关系的蜜月期,否则,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别人的缺点都是很容易便想起来,甚至能随时举出例子的。

当然,这并不会导致我们讨厌那些人,只是会让我们在面对那些人、和他们相处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方法,以避免踩坑,造成不好的结果。比如孩子们会选择听话,让易怒的父母少生点气;父母会精心挑选食物,不让挑食的孩子因为一桌子饭都不喜欢而厌食等等。

至于优点少,一方面是由于,优点和缺点不同,缺点总是很精确,细致到具体的场景和行为,但优点则往往都很笼统,很概括,甚至是一些似乎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的特质;另一方面则是,优点本身很少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记忆,除非那个优点极其突出,而不像缺点,只要出现一次,而它又刚好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就会被记住很久。

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题外想法,那便是,我们所能写出的优点,往往也是我们期待的优点,而并非一定就是那个人本身具有的优点。很可能这些优点就是我们最初与这个人结为朋友或建立关系的原因,如果是这样,那么就更加说明,这个优点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甚至是我们自身所缺乏的优点。我们常说“互补”是一种很好的关系,多少也是和这种情况有关:我们的情绪需求和利益需求都能获得满足,极端例子就是有个人关心你陪你逗你笑还每天以你喜欢的方式带你赚钱甚至直接给你钱(好吧甚至就是父母本身)……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多熟悉多保持关系呢?

回归正题。大脑的这种往负面事件投入更多能量的基础思考方式,会让我们不敢过多褒奖,而喜欢去转折、提出问题;让我们尽量谦逊,不把话说太满;让我们在思考利弊的时候,总是会在弊端上不断去发散,而在利益的方面则纠结于一些非常单纯直接,甚至有点肤浅的点。

就比如说,找工作的时候,我们在计较利益时,经常会陷入对薪酬、假期、不胡乱加班之类非常直接、浮于表面,而实际上又无法单方面定下标准的利益上,因为这种利益一旦达成,我们似乎就可以“容忍”工作中的其他缺点,比如说人际关系不融洽、领导的能力不足、办公室政治、成长机会不多、无法发挥自己的实力等等各种各样一下子就能引起我们负面情绪的问题。

但当我们真的拿去比较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往往会期待一份较高的待遇,才能把我们所担忧的所有不利因素都压下去,让我们得以接受一份工作,或是在一个让自己不舒服的公司单位中坚持继续工作下去。

不过,今天我所想的,倒不是找工作的问题,而是:

我们是否在思考负面的事情时投入了过多的思考时间和能量?同时,我们又忽略了,有一部分负面的事情也有它的另一面,是我们可以接受的?

不过,投入过多的思考时间与量又怎样呢?会引发什么问题吗?

有,那便是会把自己洗脑,或是让负面的情绪充满大脑,让我们无法真正去正视问题,以及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算是一个恶性循环。大脑之所以一直在警示我们可能发生的问题,意思其实很明了,就是让我们直接远离问题。只要远离了,就可以不报警了。而想积极方面的事情,往往意味着直面和解决问题,这之中是一定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却也是大脑非常讨厌的。

想起之前有人问起,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爱胡思乱想,应该如何解决。

当初我的说法是,把你胡思乱想的东西写出来记下来,过一段时间再看,你就会觉得都不算什么了。

现在想想,这个方法很可能不太对,应该是把胡思乱想的东西写出来记下,然后在下面附上自己对这件事更加积极正面的思考,比如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后自己会有怎样的积极体验,或者是,应该如何一步步将其解决等。甚至于,可以把写好的内容打印出来,每天朗读个几遍,刻意让自己的大脑通过反复加工和多元化重复去强化印象,让一切积极的行为变成自己下意识的行为甚至习惯。

嗯……看着就很难。

但也只有迎难而上,胜利时才会更喜悦呀,不是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