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的衍生物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历史

清朝啊清朝——一个国家的转型之路(55)

2018-02-09  本文已影响152人  三步一叩首

上一章:小吏也能翻大江——窥探清朝吏胥(54)

(55)清朝啊清朝——一个国家的转型之路

吏胥的问题,在清朝整个庞大的建筑中只是朽木中的一根,虽不足以直接导致建筑倒塌,但也起到了像风雨暴虐地加速摧残作用。

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它200多年的命数。

溥仪

这个末代的封建王朝持续了2个多世纪,清朝虽然不是外来殖民政权,但它的确是少数民族政权。正是这个少数民族的身份给它带来了许多优势——比如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就和其自身的少数民族身份有密切关系,但更多的是劣势。最终在疆域极大的情况下走向倒塌,或是走向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始终让人有些叹息。

满清的灭亡,不在于人口、财力、制度、兵器的落后,而在于全世界都在极力地开放国门,面向变革时,清朝仍旧禁锢在一方国土之内,自娱自乐。

当他突然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开始转变时,一切都太晚了!

中国的传统社会一向以农耕文明为基础,自给自足,这种以“小政府治理大社会”的低成本模式维系,在十九世纪后的全球化进程中,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倒逼下,这种模式乃至整个国家都受到了欧美列强的严重挑战。

特别是甲午战败及庚子之役后,清廷为挽救王朝覆亡的命运而不得不艰难转型,清末其政与立宪的过程实则暗含了由“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变轨迹。

从来都不曾被外部环境因素干扰的清政府第一次遇到了这么头痛的问题,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深刻地辐射影响周边小国。

殊不知现在却被住在世界的另一头,带着钢铁,枪炮而来的国家反影响,来着何人?有何目的?吾国将面临什么?一切未知数都让整个政府变成像无头苍蝇,不知光明在何处。

于是乎,沉默吧沉默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朝廷终究是分成了两派,有的选择死亡,有的却选择挣扎!

选择挣扎的终于是影响到了皇帝,举国上下为实现“富国强兵、器物转换”的目标,清廷不得不痛下决心,更弦改辙,开始折腾,走向改革转型之路。

比如:编练新军、教育改革、警政改革、司法改革、官制改革、实业促进、地方自治乃至宪政改革等问题上分头并进,其规模之大,其速度之快,在令人感到惊佩的同时,也不免有些担忧。

北洋舰队

试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新政转型之路的艰难与失败:

军事转型——有钱买棺材,没有钱吃药!

以新政第一要务的新军编练为例,仅北洋六镇每年的维持费用就高达900万两,如建成36镇常备军的话,其每年的维持费用至少在5000万两上下。

没给钱吗?给了!

北洋舰队的建立清政府是给足了人力和财力,给钱买军舰,给钱买装备,给钱架设炮台,所以李鸿章能在短暂时间内搞定舰队的建立。

再看看日本,明治维新政府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日圆,再从官员的薪水里取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日本能够用于军事的财力最多也就是年4500万日元。

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一开始日本的经济实力比起清朝来说差距太大,为什么巨大的差距下,清政府甲午海战依旧大败,我们这里不详细探究。

只能说清政府在改革之路上的重大一步,失败了!

教育改革——仓促而无补救;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这无疑是清末新政中的一件大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废科举实则是体制上的自我摧毁,其不但丧失了数量庞大的支持者,而且连机制本身也一并丧失。

各朝政权的背后均有大量的读书人在支撑,而将朝廷与读书人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科举制度。本来通过科举,朝廷授予读书人功名、地位及其官职,读书人则通过这样一个途径实现自己的抱负、改变自己的命运。

现在一旦这个纽带断裂,朝廷便失去依托,成为无本之源,正所谓“雷霆雨露皆天恩”,无赏罚则失名器,无名器则天下离心,朝廷也不再被读书人尊崇,政权基础半被掏空。

废除科举制度之前,鉴于科举考试内容的种种不利,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废除科举清除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障碍。但从短期来说,废科举意味着丧失了一个向上流动的合理机制,同时也割断了士绅阶层与清王朝的联系,使清廷陡然失去原有的中坚支持力量,这无疑是一种自废武功的自残行为。

清廷在轻废科举后,并没有尽快出台相应的文官考试制度,或可重掌“名器”,因此导致人心向背。但可惜的是,清廷并没有意识到失去授官权的严重性,这也是士人们在辛亥年对清廷的覆亡报之以冷漠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实行新政后的清廷已经没有了保守派,而只有激进派和缓进派,也就是传统意义上说的党争,《资治通鉴》说“党争必亡”。

在近代国门被强行打开之后,清朝的每一次进步都来源于一场危机的推动,但蹊跷的是,每次危机过去之后,改革总是陷入停滞。

国家转型之路已经刻不容缓,局势表明机器的各个零件都得更新或者替换,容不得半点延缓,但是反思其转型之路,清朝的覆灭,问题不是走得太慢,反而是因为走得太快。

除了零件的更替,整个大的架构之上也亟待动调整,于是在十年的清末新政与立宪对于近代中国的转型来说无疑是快马加鞭,但突然爆发的革命更是如电光石火,中国人尚不知道君宪为何物的时候,历史已经转进了更为茫然的共和年代。

所谓“结构不变,结果不变”,结构的转型,然一转百转,千头万绪,理想的方式本该是和平渐进的改良,逐步发展经济、启蒙民众并让民众主动的参与进来,最终达成广泛的共识和规则,这个过程非百年不能成功,激进的暴力革命只能让这个过程更加复杂甚至重走老路。

在经济、观念、制度的结构都不曾改变的情况下,搞一部宪法,设几个新机构,这种所谓的转变,其实还是在旧有框架里继续游走。

清朝的转型失败了,民初的转型亦然是失败的。

下一章:皇权的衍生物——结语

《皇权的衍生物》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