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人应该如何选择未来》笔记1
连续几天听王德峰教授的《当下中国人应该如何选择未来》讲座,时长两个半小时。我反复听了好几遍,很喜欢,喜欢到要把整个讲座的文稿存起来。
复旦大学的本科生,有这样一个社团,叫国学社,而且历史很长,是91年开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国学社的存在,它的意义不仅限于少数几位同学对中国古典学问有研究的兴趣,当然这种兴趣是非常好的,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但是国学社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种国学社的活动越来越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在当下选择未来。
我们已经选择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比方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从西方引进的——代议制,那叫国会,我们也选择了诞生于西方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现代生产关系的体系,我们叫它,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100多年来,中国近代史做了这两件大事情,当然还有一件事情,就“五四”的时候开始做,就是向西方学习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向西方学习的文化运动,从西方,找来了“老师”,不仅是“德先生”和“赛先生”,而且引进西方的哲学——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被引进中国,也就是说,在思想文化的领域里面,我们向香港也学习了很久了,也要有一百年了,那么,这一百年来,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的进步,当然有很大的意义,这个进步,他的标准是西方设定的,因为我们是“被迫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就是工业化,那么工业化的前提,就是必须引入市场原则,引入这个资本的逻辑,尽管我们有过一段不短的时期就是毛泽东时代,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但是这一个时代,任然属于资本的时代,是没有资本家的资本社会。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任然在计划经济时代搞商品经济,我们不是产品交换,是商品交换,对吧?我们的不同的生产部类之间的交换是要通过价值,由商品价值的交换来实现,所以价值规律一定起作用。
价值规律一旦起作用,剩余价值规律也会发挥作用。于是毛泽东在晚年说过,“我们今天的社会跟旧社会差不多”,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八级工资制等等,资产阶级的法权继续存在,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加以限制,所以这就是说,我们现在只知道今天的中国人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走了这样的道路,改革开放起步,我们全面的接受了市场的原则,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引发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
三十多年来,我们中国人,努力地学习资本的逻辑,我们以为,通过进一步地让市场经济健康、正常和完善,就会带来中国的进步,那么现在的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有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基本问题,今日之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无论是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取得成功的少数成功者阶层,还是多数弱势群体,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没有一个阶层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整个民族没有精神家园。
我们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这是第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执政党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胡锦涛任总书记期间,就提出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样一个目标,也就是重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中国未来社会的精神基础。不能长久地处于价值真空状态,这是基本问题之一。
基本问题之二,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并不是由于资本逻辑的演进,而终于形成了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独立的个人,彼此之间“按照理性做基础的契约的原则打交道”这一点,直到今天没做成。将来会不会成?我看也不会成。那么今天的不成功,体现为今天的社会处于解体的边缘。这个“解体的边缘”这个判断,一个最基本的现象,我们都能看到了,体会到了,就是普遍的“信任危机”:穷人与富人之间互不信任、政府与百姓之间互不信任、社会公共机构与公共机构之间互不信任,甚至家庭成员内部也互不信任,我们再度地出现了如孙中山当年所说的“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这样一个局面,而且这个沙粒,不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以前中国人那句话说,“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吧?这也叫一盘散沙的中国人,但是这个“门”是家门是吧,他还是家,家的内部有他伦理的法则,有他道德的价值。今天这个以家庭或者家族为单位的“沙”已经分解了,今天的“沙粒”是利己主义的个人,所以两个基本问题就放在当下中国人的面前,一个是没有精神家园,一个是社会处于解体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