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祠游记
文/刘佩瑶
我家在安徽池州东流,它是座千年古镇,鱼米之乡。这里曾有家户喻晓的诗人――陶渊明,那天我便去陶公游玩。
走近陶公祠,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立即进入了眼帘,它巧妙地遮挡住了陶公祠的美景,使人十分好奇。这时从远处走来的风姑娘缓慢而轻柔地擦去我脸颊的汗滴,豆大的汗滴渐渐消去脸上是阵阵凉爽。
陶公祠进入了陶公祠,渐渐可以看到陶渊明的遗产――陶公院。这时,管理工人打开了陶公院的门,而我被陶公祠后门外的美景吸引走到了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物,宁静美丽的后院。
后院没有墙围着可以尽情欣赏满眼的绿色森林,这里的树木枝繁叶茂,根深本固,枝叶反射出太阳光与彩,美伦美奂,是说不出的动人,地上还有稀稀疏疏的蓝花和黄花,清新的空气中也弥漫着一缕芳香。
天空也显得格湛蓝明朗,太阳绽放出的光芒,宛如一个个姑娘开心温和的笑脸。 我沉浸在其中,这时不知那个鸟雀大声的叫醒我,我才想起该做“正事”了,于是慢慢踏陶公祠的后门。 终于进入了陶公院内,谁知一进门便是一堵高大的凑巧挡住“客厅”的水泥墙,我惊讶极了,觉得自己眼花,可又是真实存在的,我带着这个问题,我进入了我右手边的房间。
在这里我是能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空空空”,这里家徒四壁除了墙就墙,可能是年代久东西有关系,或许像老师说的陶渊明一生贫穷,日不敷出。
左边的房间让我又惊喜又意外,这里跟右边房间截然不同,满眼都是古代名人的诗词和手稿,我欣喜若狂地看着眼前的诗词,只可惜不能把它从玻璃窗里拿出来看,诗词与画令人兴奋不已,看完后我看到这方间还有另一个门,便好奇的走近发现它是古代的红色圆形门,我走了进去……
发现这个门连着走廊,而走廊连着正殿,正殿前有红色的开着的古代门,踏入门槛,直接看到了一座高大雄伟的古人石像,我想着这百分百是陶渊明的石像,这也难怪一进门就有一堵石像必竟人们都很尊敬他,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
陶渊明的家底很厚,祖辈都是当官的,可到了他一代就不怎么样了,陶渊明是个怪人,家里人给他找人当了官,不过多久他又因看不惯官场上那套(奉承讨好别人)上面的官人,后来他就不干了。
他太老实善良自己过得结巴,还把当官赚了的钱路上发给了穷人,可他种田却常闹旱灾水灾,屋子又被大火烧了,他更是穷苦。
看了右边的房间后我更是觉得他令人敬佩,不仅如此,在他最需要食物和钱财的时候,一位官人亲自来送大米和肉,让陶渊明跟他干,他却拒绝说:“我不会因为五斗米而折腰。”说罢挥手而去,因此他被世人称为“五柳先生”。
这时我来到走廊前观赏这满园的菊花。陶渊明酷爱菊花因此写下了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因如此东流的人们有许多家里都种有菊花,这里的菊花很是美丽,有鲜艳美丽的红色,有典型高贵的紫色,有纯洁如雪的白色…… 宝塔配上这外面的一圈嫩绿和不时的鸟鸣就好像自己来到了古代似的,心情也变得更加舒畅。当然东流古镇可不止有这些美景。
后来我又来到了五层的由青砖绿瓦建成的秀峰塔,当然它也有它的来历:古代的人们非常迷信,东流常常发大水,人们就以为是河妖在作怪,便派人建下这塔来镇河妖,因此这秀峰塔建了有好几百年。
我踏入秀峰塔,这里又窄又小,但想想没有任何机器设备的古代人能将塔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慢慢地我登上了塔顶,可能因当时的窗户都是用纸做的,日子长了纸经风吹雨打已经不存在了,有些危险,但我还是靠近窗户借窗子眺望远处的景色。
奔腾不息的长江犹如被风吹拂的蓝如透明的绸带飘落大地。这是傍晚,夕阳跳出来了,给透明的带子渲染上各种艳丽的颜色美丽极了,还有绿色光亮的树木做衬托更是美妙绝伦,所谓“红花虽然好,但要绿叶衬。”
这次游玩我满载而归,我为自己有这样的故乡而感到自豪,可惜一年到头的外地游客没有几个,但我希望全国人都知道千年古镇――东流和陶公祠,来我家乡游玩。
后记:
我是一个小学作文教师,时刻关注小学生作文,发现小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优秀作者是我的责。去年四月,来到简书,我在简书发现了“北婧南瑶”。北方的刘婧,南方的刘佩瑶。都是12岁。这两个小作者是我的小朋友,都喜欢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