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速递

刘贤荣:大数据在商业银行的创新应用 | 直击现场 · 走进第八届

2017-12-27  本文已影响149人  枣庄档案

事件:第八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

时间:2017年12月9日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

发言题目:

银行业大数据应用创新

发言人:刘贤荣,建行数据管理部副总经理

内容概要

一、金融市场环境加速变化

1.银行是什么?

2.银行进入BANK3.0时代 

Bank 1.0,指的是完全以银行网点为基础的银行业务形态。这一体系自银行诞生之日起到现代,历经了数百年而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Bank 2.0,指的是网上银行推出后,客户依赖银行网点的行为被迅速改变。在上世纪,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都需要客户通过物理网点来完成。而今天,我们日常所办理的绝大部分的零售银行业务都可以通过电子渠道来进行。 

首先,无论客户开户之后有没有继续前往网点办理业务,客户的帐户归属仍为某个具体的网点。 

其次,客户办理业务的最终合规步骤,往往都需要去网点完成。

最后,银行开始习惯网上营销,但是网上营销和电子渠道并没有成为银行发力的重点。 

Bank 3.0,是一种基于未来消费群体和消费者习惯、企业金融需求、全新的风险管理模式、降低价值产生和传递过程中的金融成本,减少金融交易的中间环节,将金融产品的选择权直接交给客户的一种商业模式。“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 

Bank 3.0的变革源动力来自全球的经济结构转型、互联网技术发展、企业和个人金融知识的普及、互联网企业的跨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社会消费主体年龄的变化,财富拥有和决策者的变化等等,唯独不占主导地位的,就是银行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3.互联网变革使客户占据主导地位 

互联网和新技术对银行业的颠覆性冲击将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特点是“互联网与社交媒介”,主题词是“控制与选择”,客户通过网银办理业务,实现控制感;银行间利用社交媒介互相推荐客户,同时客户评价并选择银行。 

第二阶段,则是目前大多数银行所处于的阶段,即“屏幕和移动终端”无处不在,主题词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也就是Bank 2.0时代,客户在智能手机上可实现除存取款以外ATM上所有业务。 

第三阶段是“移动钱包”也就是Bank 3.0时代,银行卡和现金都将不复存在。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移动钱包和(NFC)微支付储值卡,未来,还将会出现手机与借/贷记卡融为一体的新产品。 (招行的“一闪通”) 

第四阶段是未来的十年将要进入的阶段,即传统物理网点面临消亡。银行不再是客户要去的地方,而是实现客户需求的场所,满足客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的需要,而银行在虚拟世界中全方位提供服务。 

结果是:作为机构的银行的重要性被不断冲击、削弱,而银行服务本身,延展到Google、Paypal、支付宝、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零售连锁业等行业上来。这是因为,客户使用银行服务的行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会只单独使用特定银行的特定渠道或产品,而是以多种方式与银行互动。是客户、而不是银行将在未来的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大量出现,甚至“屌丝”客户也拥有了选择银行服务的权力。 

二、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我们已进入“大智移云”时代

“大智移云”:大数据、智慧城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2.互联网与大数据(万物皆以数联) 

YouTube每分钟有100小时视频节目上载。

2016年互联网忙时流量为720Tbps,相当于6亿人同时观看不同的高清电影。

2016年每3分钟传送360万小时视频,相当于全球已生产的全部电影。

最近两个月在YouTube上尚在的视频超过了ABC、NBC和CBS电视台自1948年以来连续播出的内容。

一个人需要34年才能看完互联网上3分钟所传的视频。

 在2011年来视频占全球消费者互联网流量一半以上。 

 中国在线视频用户2014年6月占网民数近70%。 

 思科统计2013年全球移动视频流量占移动数据流量53% ,2018年为2/3。 

3.面临颠覆性创新的机会增大 

我们所面临的新竞争可能完全不受约束,而且根本不遵循原来的规则。 大爆炸式创新的特点,是创新者可能没想与你的产品进行竞争。创新者一门心思要寻找新市场,以最快的速度抓住最多用户的注意力,而传统公司可能在此仅仅是被“误伤”。 

传统的商业模式日益受到巨大挑战。就在十年前,我们还在认为企业战略应从低成本、溢价产品、市场细分中任选一条,但现在的创新使质量更优、价格更低、定制化程度更高成为可能。“从一开始就以较低的价格向几乎所有细分市场提供优质产品” 。

突然爆炸成为可能。微博、微信、余额宝… 

生命周期更短,变化更加迅速。

4.互联网金融的四大优势

互联网金融四大制高点:

1)基础设施 

• 支付体系(介质)

• 信用体系

• 基础资产撮合平台

2)平台

• 社交 

• 导航

• 服务整合

• 个性化

3)渠道

• 多渠道整合

4)场景

• 应用场景及产品

5.互联网金融五类主要机构在四大制高点上纷纷布局 

1)传统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等

基础设施

银行、证券:依靠传统基础设施:如人行清算结算系统、人行征信体系、证券交易所等;

保险:如平安Lfex基础资产交易;

平台

保险:平安万里通积分平台;

渠道

实现渠道为主,逐步向多渠道整合发展

场景

银行、证券:电商,如善融商务

保险:平安好车、好房、万里通等 

2)互联网公司:阿里、腾讯、百度

基础设施

阿里:电商征信体系、支付宝支付清算体系

平台

阿里:电商平台为主,理财平台、社交平台为辅;

腾讯:社交平台为主,理财平台、电商平台为辅;

百度:信息平台为主,理财平台为辅。

渠道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渠道为主

场景

阿里:电商、打车、娱乐、足球等;

腾讯:社交、游戏、打车、美食、娱乐等;

百度:搜索、地图等。

3)新兴金融业态:P2P、众筹、搜索

平台

P2P:投融资撮合平台;

众筹:投融资撮合平台;

搜索:信息搜索平台。

渠道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渠道为主。

4)通信:运营商、手机厂商

平台

手机厂商:内容平台、应用平台 

渠道

运营商:实体网点为主 

5)基础设施:银联、征信

基础设施

银联:第三方支付清算体系;

征信:民间征信体系。

场景

征信:信贷、征婚等。

6.本质上是思维的变化 

传统金融思维 —— 价值链思维                                 

金融机构 → 基础设施 — 产品 — 平台 — 通信 — 渠道 — 介质 — 场景 → 客户

互联网思维 —— 用户+云+端 

7.面临颠覆性创新的机会增大 

如果不迅速建立大数据优势,优化流程,加速智慧银行建设,我们将很难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外部竞争。 

“你怎么会破产的?”

“两步,慢慢瓦解,然后顷刻坍塌。”

——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

如果我们仔细回想最近十年互联网公司所干的事情,有必要保持足够警惕心。

7.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石”  

8.阿里金融:披着金融外衣的数据公司  

9.“数字长尾”: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2亿“数字长尾”在网络世界寻求对金融需求的满足途径。

10.小微企业:融资潜力巨大

小微企业融资覆盖率从2013年的11%提升至2020年的30% — 40%左右小微企业融资覆盖率从2013年的11%提升至2020年的30% — 40%左右。

三、大银行数字化转型

1.数据成为银行应对挑战的关键: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战略

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需建立八大能力:数字化洞察、数字化渠道、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创新、风险管理、流程管理、技术平台、组织管理与文化建设。

2.大数据改变金融业运行形态

金融领域大数据应用情况:

1)风险智能

• 信用风险 

信用可疑交易

• 欺诈识别与防范

企业贷款预警;

账户资金盗用和转移防范

行业预警

关联企业预警

2)客户智能

• 精准营销

客户之声

消费偏好

事件式营销

信用卡申请中断客户持续追踪

• 交叉营销

• 客户体验

• 客户服务 

• 客户获取

• 趋势预测

3)财务智能

• 成本控制

基本运营成本 

网点建设

4)运营智能

• 产品创新 

个人贷款审批

微贷业务

• 工作效率 

电话语音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情绪跟踪

• 舆情管理 

3.战略转型对大数据的要求

大力推动大数据应用: 

建立健全大数据工作管理机制。制定并实施大数据应用推广整体方案,加快培养大数据专业团队。主管数据部门进行统筹安排、组织协调、集中管理、系统推动,业务部门承担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夯实数据基础,拓展大数据采集渠道。全面定义、收集、整合集团内外部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和客户视图,引进专业技术工具,建立业务分析模型,将数据深度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加强数据管控,制定企业级数据规范,严格数据管控流程,保证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安全。到2020年,全面提升大数据应用的统筹安排、集中管理和推动实施能力,建立起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数据竞争优势。 

提升大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建立全行大数据开发与分析中心。加强大数据集中管理,充分挖掘、采集和分析各类结构性、非结构性数据,挖掘和运用数据分析价值。抓紧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系统,多策并举收集客户和市场信息,建立完整的企业信息视图,运用大数据管理为决策、创新和经营管理提供定量支持。 


结束

本文为会议现场记录,内容仅代表发言者观点。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及合作事宜请通过后台留言或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系枣庄市档案局(馆)。

联系我们

拨打电话 0632-3315774 或发送邮件至zzdajglk@126.com

推荐给朋友微信公众号:枣庄档案 或扫描(长按)二维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