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带给我的思索
话题一:对于孩子的教育,付出越多,回报越少。我的第一反应回复:用心教育与不用心教育,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我马上意识我的观念有点不靠谱。马上撤回。为什么我马上撤回?因为我感觉真是这样,我们家长做得越多,那么孩子参与锻炼机会越少,反而是害了孩子。比如,我今天生病了,打针的图片发给爸爸,我非常渴望老公和孩子来关心我一下。老公说了一句“要不要我回来照顾你呀?”我的回答是“不要了,你还是好好照顾儿子吧。”等到上午11点多,儿子一直没打电话关心我。我打电话过去,跟他聊起我生病打针了,结果他没有太多的寒暄和担心,我感到很失望,感觉不到他内心对我的担心。最后还说“妈妈,我有急事了,不聊了。”我难过的挂了机,那一刻我感觉我的教育出了点什么问题。感觉平时对他太好了,一切变得都是那么理所当然,长此以往,他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我内心万分的痛苦。越想越不对劲,于是我打电话给老公说,“你回来照顾我吧,让他知道你在意的是我,这个家中要互相的关心问候。”老公安排好他的饭,然后真的回来了,结果仅仅只是帮我蒸了一盘饺子,很快就走了,但我内心觉得这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所以我突然想起我朋友说的这话,特别是感觉。我们真不能付出太多。万事开始变得不那么“倔”,多一份觉知和思考,或许就是最好的成长。
话题二:朋友(自制了音箱,我希望他带回来听听):时刻保有好奇的心,但是好奇害死猫。好奇又活了下来的就是英雄,但大多数都做了狗熊。换你怎么抉择?我的回答:我还是会选择好奇,人活着变得更有意义,我选择好奇。能避免害死成份,尽量避免,避免不了,也大不了一死嘛。感觉自己好悲壮的场面。确实如此,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很多限制性信念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他问到孩子的教育呢?其实也一样,让孩子保持一份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给孩子提供好的平台,如果做不到支持,至少不能扼杀孩子的兴趣,保护好孩子一颗求知的欲望多么不容易。对生活充满好奇心,也是一种生命状态吧,有着这种生命状态,可以生发一种动力,来自潜意识的动力。在好奇心得到满足后,会产生很强烈的愉悦感,会收获很多个感叹号“!!!”这是来自灵魂上用物质无法换取的精神食粮。
朋友:70%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而且很多人的贡献是很多年后才慢慢知道的。
答:所有的创造和卓越贡献都来自于好奇心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