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叙事角度下,透视《一次别离》中的现实之刺
我无法不想起伊朗,那里的人和事在我的心中已经打上深深的烙印。--阿斯哈·法哈蒂
获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一次别离》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伊朗两个家庭间的故事。故事中有一次次别离、有道德与欲望的冲突、有现实与信仰的挣扎,这些对于没有生活在伊朗的人是陌生的。伊朗是伊斯兰民族,《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伊朗电影,是世界电影中的一股清流,也是一股劲流。从《小鞋子》到《天堂的颜色》,伊朗电影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它的实力和价值。《一次别离》,以30万美元的低成本,不仅获得2400万美元的票房,而且横扫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柏林金熊奖及银熊奖多个重要奖项,豆瓣电影评分高达 8.7分。
这部电影是导演法哈蒂的成名作,于2011年上映,它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朴素。法哈蒂以朴素的镜头语言,将伊朗社会的各个层面做了深刻解剖。没有去过伊朗的观众,通过这部影片,帮助人他们瞬间了解了这个国家的现状以及它的宗教、政治、社会和人民。
导演法哈蒂拍摄了很多关于家庭题材的电影,因为家庭关系在全世界都具有共同性。每一个家庭问题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社会问题,而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在家庭当中发现。他善于在纷繁的光影中,采用多重种叙事角度,既带给观众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又于无形中揭示了复杂的人性,带观众看到现实中,伊朗人民的本土历史文化,清晰的看到现实之刺。以下,我们就从阶层对立、代表信仰的《古兰经》、儿童从天真走向成熟三个叙事角度来分析这部影片的魅力,在最后,我将分析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一次别离剧照》1.影片中的两个家庭代表着两种社会阶层
影片中西敏和纳德一家与女佣瑞茨一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层,他们是伊朗社会中的代表。
西敏代表中产阶级,瑞茨代表底层阶级。
西敏影片的开场,是一场离婚场面,纳德和西敏在法官面前要求离婚。
女主人公西敏的出场,看着装打扮,明显是一个有主见的新女性:改良版的头巾,头发没有被完全遮盖,头巾下露出的酒红色头发,这些都表明西敏是新时代的女性。
西敏和纳德因为移民问题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也是他们离婚的原因,法庭现场:
法官:孩子生活在这个国家就没有机会吗?
西敏:作为母亲,我宁愿她不在这种环境中成长
法官:什么环境?
西敏:……
法官:在这里有父母,不是比出国之后没有父亲更强吗?
当法官问西敏什么环境的时候,西敏没有回答,这是伊朗的社会问题。伊朗人思想守旧,他们要求女性必须围着面纱,裹得严严实实,不得在陌生人面前随意说话,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是不利于成长的。
西敏一直希望移民给女儿特敏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西敏不仅代表了先进的文明思想,也包含着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纳德也有难以言说的苦衷,他不能移民,因为要照顾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并且他坚信可以给女儿很好的教育。纳德的选择是现实之刺,既想给女儿特敏创造好的环境利于成长,又要对父亲承担起责任,他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为生活所迫,被迫接受现实。
我们再看纳德和西敏的家庭:住房宽敞、明亮,两人各有一辆私家车,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工作稳定,请得起女佣和家庭教师,家具的陈列、布局和摆设都表明了他们的中产阶层社会身份。
瑞茨是典型的传统女性。
瑞茨瑞茨整日捂着头巾,而且时不时要整理露出的头发,一袭黑色长袍,每天乘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雇主家上班,再看他们的家庭,破旧的沙发、剥落的墙面、简陋的茶具以及狭小的厨房,这一切都表明她和西敏不是一个阶层。
瑞茨没有手机,需要与外界时的沟通则需要打开记事簿,用公用电话,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瑞茨夫妻俩,虽然丈夫失业、拖欠外债,但夫妻俩能够同甘共苦。现实之策只是引起了家庭贫困,并没有影响夫妻关系。
在我看来,影片展现了不同阶层下人性的共通。西敏一家和瑞茨一家虽然经济条件不同,但是都有各自的生活困境,他们对自己的家庭、孩子、老人都充满了关爱,在雇佣关系中,来自不同家庭的两个孩子,特敏和索玛雅是两个家庭间沟通的桥梁。由于瑞茨的流产导致产生矛盾,她们之间的和平关系被破坏了,最终只能走向分裂。
2.贯穿整部影片的《古兰经》
伊朗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古兰经》是伊朗崇高的价值评判标准,它贯穿于这部影片。
瑞茨丈夫手拿《古兰经》西敏的穿着打扮,可以感觉到宗教的影响,同样的,瑞茨也是典型的伊朗传统妇女的代表,黑色的头巾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多次在公共场合整理头巾,唯恐不符合戒律。
《古兰经》中,要求妇女不得与陌生男子有身体接触,当纳德的父亲尿湿裤子需要换时,瑞茨怕不符合戒律,她打电话向教会求助,征得允许后,才为纳德的父亲换了裤子。
瑞茨的一身黑影是影片非常有标志性的一种意象,她在街道上不停地穿梭,种种镜头均展现了普通妇女善良的品质。
影片中曾经多次出现《古兰经》的镜头:
你手按《古兰经》发誓你说的都是实话,她丈夫不知道我妻子怀孕了!
我愿意赔偿,但我要你手按《古兰经》发誓,是我导致你流产。
不能,我不能发誓,这样有罪。”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宗教的力量,常常出自瑞茨和她丈夫哈德特口中,而几乎没有出现在西敏和纳德口中,这证明伊朗对《古兰经》的信奉对生活在低层人民影响更为明显。
瑞茨在纳德同意给赔偿金后,带着女儿索玛雅找到西敏,并坦言,在流产的前一天,她腹中四个月的胎儿已出现问题,而且对西敏说:
我担心我女儿的安全,我害怕如果我收了这笔钱,我的孩子会因此受到惩罚。
说到底,瑞茨是善良的,其伊朗所拥有的信仰,约束的往往都是平民百姓,对于上层人士并没有多大的约束。导演法哈蒂镜头下是真实的伊朗社会,虽未经历却感同身受,虔诚和撒谎这一个矛盾也映射了伊朗社会一方面是严格的宗教体制,一方面又是独立的思想和想要开放的心。这种信仰在宗教国家中非常提倡,它能够唤起人类的善良、隐忍、诚实、守信等这些良好的品格,有时它是在为人类寻找一种出路,肯定信仰,克服人性的阴暗。
3.两个儿童从天真走向成熟
俗话说:“童言无忌”,有时候,孩子们说出的话的真实性比大人还要高。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携带带着善良而来,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不断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于是,有些人还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有些人则变得越来越爱撒谎。
纳德女儿特敏纳德的女儿特敏为了让父母不要离婚,在这场不经意地冲突中学会了用说谎来掩盖现实。为了父亲,她选择隐瞒事实来帮父亲渡过难关。她为父亲辩解,父亲并没有推倒瑞茨,也没有注意到瑞茨怀孕。
瑞茨女儿索玛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索玛雅,女佣瑞茨的女儿索玛雅说的每一句都是真实的,她的母亲没有拿纳德的钱,她没有告诉爸爸,妈妈在打工。
来自两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在真实的事实面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年龄的长大,特敏学会用说谎来作为保护自己的盾牌而漠视事情的真实性,这难道不是父亲纳德的错吗?
依我看来,那两个曾经一起快乐地玩桌上足球,是两个家庭的孩子唯一的一次融洽交流,两个人都是懵懂无知的,没有人告诉她们有阶层的区别。在瑞茨家,纳德要瑞茨对着《古兰经》发誓,那一场戏,将正在玩耍的特敏和索玛雅从和谐的关系中拉向对立,影片最后,特敏的眼神充满了痛苦、失望和不信任,索玛雅那和年纪不相符的阴郁的眼神,都宣告了这种纯净天真的破灭,和成人世界对儿童的伤害。
人之初,性本善,善恶之分在孩子与大人之间表现得如此明显,淋漓尽致,赤裸裸。
4.《一次别离》中的现实之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现代婚姻的不幸和离婚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孩子常常因父母的分开成为大人们离婚的牺牲品。而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来陪伴他们长大成人,父母会带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特敏曾经很幸福,母亲西敏负责家务,父亲纳德负责辅导功课,无比和谐的一家在移民问题上产生矛盾,导致父母离婚。
这种情况下,无论特敏和谁在一起,均不如原生家庭的和谐更为幸福。
《一次别离》剧照荣格曾说,每一个人穷尽一生,都是在极力整合自己自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令大部分人痛苦一生的性格缺陷,大部分来自于童年的不幸与缺失。
特敏一直周璇在父母的关系中,她想尽一切办法让父母团圆,建立一个完整的家。她希望家庭团圆,父母却因为观念的差别让她的理想破碎。
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很多人讨论的问题。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很多孩子成年后,在生活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原生家庭脱离不了关系。
心理学家把父母离异对孩子身心所造成的影响总结为如下几点:
① 父母离异以后,孩子必须选择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而新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适应性的问题。
② 父母的离异会给孩子带来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阴影。
③ 心理负担过重容易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并容易导致疾病。
④ 父母离异还有可能对孩子造成许多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学习成绩的大幅度下降,沟通障碍等,这些影响长期发展下去,极有可能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孩子将来的恋爱以及婚姻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在夫妻双方意见产生分歧时,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把前因后果讨论清楚,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并把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可能会对孩子将来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增广资文》有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雨过天晴"。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一方忍让了,就可能会没有事情,当然忍让并不是你懦弱,而是大度,化干戈为玉帛,就像人们常说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假如纳德可以退一步,假如西敏能够退一步,可能特敏会有另一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