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每日心得人物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2018-04-26  本文已影响76人  古今之变

《史记》中的伍子胥是一个典型的复仇者的形象,其个性是坚韧不拔、卓越超人,读之令人不寒而栗、唏嘘难忘。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奸臣争宠,伍氏遭殃

故事的起因于奸臣争宠。楚平王太子建太傅伍奢是个忠臣,而少傅费无忌则是个奸臣。楚平王派费无忌为太子建迎娶于秦,见秦女美丽,费无忌纵恿楚平王自己娶了秦女。费无忌也因此得到了楚平王的宠信,离开太子来到平王身边。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费无忌担心太子继位后会记恨而处死自己,就在平王面前造谣说太子建平时常发牢骚,有造反之心。平王听信谗言,于是囚禁太傅伍奢,并派人杀太子建,太子建逃到宋国。费无忌对楚平王说武奢有二子皆贤,不诛恐怕会成为楚国的祸患,因此让武奢休书召唤二人,想诛杀伍奢父子。

求仁得仁,隐忍能为

武奢听到这个阴谋后说:“尚为人仁,呼必来。伍子胥能成大事,性情刚毅,能隐忍,见来必然被杀,其势必不来。”知子莫若父,按照武奢的说法,伍子胥的性格最大特点是心狠,为达到目的可以忍受一切。那么这里的心狠首先是对自己狠,所以司马迁才多次提到了“隐忍”二字,忍常人所不能忍,包括道义上的缺陷和愧疚。

道义一般被认为是社会的最高价值,当他和生命存在发生冲突时,有人可以为道义而舍弃生命,也有人为了保全性命,不得已而违背道义,终身背负着罪责的重担。这两种人社会评价有高低,但都可以理解,伍子胥显然不是这两种人。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伍子胥性情刚烈,认同复仇为生命的唯一目的和最高价值,所以他可以漠视如感情道义方面的巨大缺陷,并且转化为一种复仇的动力,这就是刚毅能忍的含义。伍尚与此相对,他认为道义价值至上,不能容忍丝毫的玷污,所以宁可献出生命,也要保持道义的完美。

伍子胥和伍尚这兄弟俩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有着完全不同的面对世界的姿态,仁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忍看起来是被动的姿态,却时刻准备爆发,有着更加巨大的能量。

道德困境,委曲求全

楚平王宣称:“来,我就放了你们的父亲,不来我就杀死你的父亲。”兄弟俩都能认识到这是一个骗局,不去父亲自己死,去的话父子都要被杀死,所以最为理性的选择就是逃亡。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但是在这里存在一个道德的困境,无论结局有多么确定,在他没有成为事实之前,总还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而仁作为一种道义价值,就要向这种可能性负责,而且越是渺茫的可能性,越能显示仁的价值。也就是说伍尚面对的不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是一个道德困境。如果他选择逃亡,那么可能性将使这个逃亡带上抹不掉的瑕疵,因为仁者有着理想主义的道德追求,所以不能容忍这个瑕疵,于是他选择了与父去死,以逃避这个瑕疵。

但这个选择正是阴谋者所需要的,它会破坏社会公德,造成社会罪恶,所以伍尚同意弟弟伍子胥逃亡报仇。另一方面伍子胥选择逃亡,这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但他并没有坚决的阻止哥哥去死,这是因为道德瑕疵带来的道义责任,对伍子胥也有一定的压力。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我们可以将伍尚看的是伍子胥的另一半,这一半的牺牲免除了免除了道义的负疚之外,还增加了报仇的力量和理由。所以兄弟俩实际上完成了一次人格分工,伍子胥成为了一个毫无压力的复仇者,正如武奢所说:“楚国君臣要痛苦了。”预言了一个充满力量的复仇者诞生。

负义之行,逃亡之难

伍子胥由此逃亡,投奔身处宋国的太子建,又跟着太子建从宋国流落到郑国、晋国。太子建要恢复自己的地位,伍子胥要为父兄报仇,这都必须借助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晋国有这样的能力。晋国提出的条件是让他们回到郑国作为内应,他们答应了。这是一个非常尴尬无理的要求,因为郑国对流亡的太子建非常友好,答应晋的要求,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负义行为。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如果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是无耻,如果他们意识到这一点,那就得受到良心的谴责,也就是内疚。伍子胥肯定能意识到这是一种负义行为,但相较于自己的复仇愿望来说,这种行为导致的内疚感必须被忍受和克服,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隐忍。太子建被郑国人杀了后,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逃往吴国。

在昭关遇险,幸遇渔夫搭救,伍子胥解剑赐给渔夫被拒绝,于是带着他人的恩惠继续逃亡。路上生病还做过乞丐,这才来到吴国,可谓经历了千难万险,所有这一切对当时的一个贵族来说都是负面体验,都是要隐忍的。

篡位夺权,家仇国恨

更大的隐忍发生在到了到吴国之后,吴楚两国有着利害冲突,伍子胥希望用吴国军队为自己报仇。当时吴国军队的主要将领公子光,是一个志在王位的野心家,于是伍子胥经过权衡,决定先帮助公子光实现自己的野心。这里包含着双重的隐忍,一是必须暂时放下自己的复仇计划,二是伍子胥从公子光的话中意识到自己急切复仇,可能妨碍了公子光的计划,所以他必须主动帮助公子光尽早实现篡位的野心。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而主动参与吴国的篡位行动,显然是个不道德的行为,他又要承受道义上的压力,这要比被迫到郑国去做内应大得多,所以伍子胥将刺客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后就主动退隐了。这里有逃避压力的因素,当然也说明伍子胥的隐忍已经更具谋略,更为深沉,达到了“刚毅能忍”的一个新的境界。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公子光利用专诸刺杀吴王僚后,自立为王。这时伍子胥开始实行自己的复仇计划,他要不露丝毫声色的让吴王认同他自己的计划和观点,而不带上自己个人复仇的烙印。不能让人认为是不顾吴国的存亡和利益得失,而片面的追求个人的复仇,这就需要伍子胥具有大局观和论辩的能力,通过隐忍他获得了这些能力。

大仇已报,人生迷茫

复仇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在很多人的帮助下,在伍子胥的谋划下,吴国攻破了楚国的都城。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扒出来,用鞭子痛痛快快的打了三百余下泄愤。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在常人看来这种疯狂的举动让人几乎无法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复仇者,在这一刻他内心积聚的仇恨转化为了力量,发泄在了鞭挞这件事情之中。伍子胥的仇报了,但他人生的目标,也开始迷茫起来。

杀身成仁,回光不灭

在攻破楚国之后,吴国最大的对手变成了越国,尤其是越王勾践,也是一个能隐忍之人。作为同样以隐忍著称的伍子胥,他敏锐的意识到勾践对吴国的威胁,因此他建议吴王夫差要小心越王勾践,应尽早将其铲除。同时为了避祸,伍子胥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齐国避祸,但这一行为恰恰体现了他对自己信心不足和留有余地,不竭尽全力的心态。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夫差赐死了伍子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伍子胥又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和智慧的光芒。他和身边的人说:“请将我的头颅挂在吴国都城的城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的雄师铁骑,攻破吴国的国都。”

复仇者的一生—伍子胥

伍子胥死后不久,越王勾践果然攻破了吴国,夫差悲愤自杀,临死之前,才回想起伍子胥曾经说过的话,追悔莫及。而此时伍子胥作为一个复仇者,见证了这一切,亲眼目睹了吴国的国都被越国攻克,他自己也彻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