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读《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分享

2020-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更好的郝俊霞

没有谁的父母是完美的,也没有谁的童年是完美的,这本书不是要让我们父母难堪,或是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失败的父母。事实上,通过本书,我们会看到很多全心全意为子女着想的父母还是会在根本问题上让孩子经受到情感忽视,而这些父母也都是挺好的人、挺不错的父母,只是他们年幼时也经历过情感忽视……

我们是否有以下经历:

1.有时会感觉与家人和朋友格格不入。

2.对不依赖他人感到骄傲。

3.不喜欢求助他人。

4.朋友或家人会抱怨你冷漠疏远。

5.你感到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潜能。

6.经常希望自己独处。

7.暗暗地觉得自己可能是个骗子。

8.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不舒服。

9.经常对自己失望或是生自己的气。

10.对自己比对他人严苛。

11.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并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12.比起人,更喜欢动物。

13.经常无缘由地觉得暴躁,不开心。

14.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15.分辨不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16.有时感觉自己是旁观者。

17.相信自己是那种很容易过隐士生活的人。

18.很难让自己冷静。

19.总觉得有什么拖你后腿,让你无法活在当下。

20.会感到内心空虚。

21.隐隐地觉得自己有问题。

22.很难自律。

如果你选“是”的选项,预示着你在这些方面可能经历过情感忽视。需要我们通过本书的学习,进而帮到自己。

我们许多人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它更有害。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互动,与孩子产生共情,持续的关注孩子,也就是在与孩子的情感连接方面是缺失的,这就是许多孩子,虽然成功了,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自己苦恼挣扎,却没有人看得到。

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所有的好父母都会偶尔辜负他们的孩子;其次我们要知道,给孩子造成情感忽视,这不是自己的错,不必内疚。

作为父母我们至少要有三个关键的情感技能:

(1)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2)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并视他为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负担。

(3)基于这份情感连接和对孩子的关注,父母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这些技巧听起来很简单,但组合起来它们会成为非常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学习如何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天性,并使孩子建立起安全的情感纽带,从而使他们拥有健康的情感来获得快乐的成年生活。也就是说作为父母,要去关注孩子独特的情感天性时,才会抚养出情感上很强大的成人,而不会经历情感忽视。

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在1995年的《情商》一书中,将情商定义为五种技能: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一个在这些方面有欠缺的人就会被认为情商较低。可以看到,情商低的概念和本书中的述情障碍基本可以画等号。

低情商和情感忽视问题在结果和原因上有很大的重叠,二者都源于缺少来自父母的共情和情感共鸣,并且导致了述情障碍。只不过本书在情感忽视的概念里,主要关注的是展现童年经历情感忽视的人的内心经历,以及成年后它对心理产生的影响。作者主要探讨了父母在情感依恋上的失职,并从临床心理学角度观察其病因的演化。

这本书可以帮助那些缺少情绪技巧却不自知地生活着的人们,帮助他们看到他们会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停止责备自己,开始自愈,也能更好地抚养他们的孩子。

比如孩子在课间休息时,在手指上玩弄铅笔。老师告诉他这样玩很危险(戳中自己的脸),而孩子对老师的提醒满不在乎并回嘴说“我没有那么傻,弯腰把自己戳中……”结果老师没收了他的铅笔,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并给他妈妈写了一封告状信。

对于这件事,孩子需要妈妈的回应是:平时他挺喜欢老师,因为和老师冲突,他很沮丧,所以他需要共情;他需要学习,想知道他的老师对他有何种期待;需要妈妈多关注他。

作为妈妈就要具体做到:首先,让孩子讲出事情的原委,建立情感连接;然后,做到认真倾听,表达出理解,继而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表达出更多的情绪);最后教会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感受,教导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这是一种健康的教养方式。

我们再看一种情形:父母和5岁的女儿在沙滩上度假,小女孩很少和爸爸在一起玩,这次爸爸邀请她一起玩耍,他们一起挖沙坑,收集沙子,堆砌沙滩城堡,正玩得兴头上时,在远处沙滩椅看书的妈妈严厉地说:“玩够了吧,你爸爸难得的休息日,可不想跟你玩一整天!过来这边,我给你读书。”爸爸和女儿坐在沙坑旁,停下铲子,静默了一会儿,爸爸拍掉了膝盖上的沙子,就像他也必须服从一样。小女孩为不能继续玩感到难过,同时也觉得自己自私。妈妈把他们照顾得很好,她不该只顾自己跟爸爸一起玩,她顺从地回到妈妈身边,听妈妈读书。

我们不难发现,父母没有和孩子产生共情,

这就是情感忽视的教育,它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非常好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却意外地、无意识地把有害的相处模式传递给孩子。孩子会成为为一个忽视自己情感需求的人。

造成情感忽视的12种类型父母

类型1:自恋型父母

生活中,自恋者时常感觉充满自信和魅力,自认为高人一等。实际上却非常脆弱,易受伤,推卸责任,冷落使他们受伤的人。自恋者成为父母后,会希冀自己的子女成为完美的化身,最低要求是不能让他们丢脸。

自恋的父母从未意识到子女是与他们相互独立的个人,相反,他们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的延伸。孩子的需求是由父母地需求定义的,他们不容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一旦孩子表达,就会教训孩子说孩子自私、不善解人意。他们永远无法理解过顾及自己孩子的感受,也就是没有同理心。他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优秀出众我就爱你,否则就会受到冷落、挑剔、指责,使得孩子无法看清自己。

类型2:专制型父母

他们推崇规则、限制和惩罚,用一种既不灵活又强硬要求的方式抚养他们的孩子。

“玉不琢不成器”、“孩子就应当老老实实的,不要多嘴多舌”是他们的口头禅。

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总是很多,孩子被要求服从父母的规矩,还不能质疑父母。他们根本不考虑孩子的特别需要、感受。对孩子只有粗暴的管教。

许多专制型父母倾向于将孩子的顺从等同于爱,如果孩子质疑他们的要求,他们不仅会觉得不被尊重,也会感觉到被拒绝。

类型3:放纵型父母

“不要担忧,开心点”是他们的座右铭,没有给孩子建立任何限制、规则,没有提供给孩子强有力的成年人形象。他们觉得与其教孩子做家务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在孩子惹麻烦后,经常给孩子找别的理由当借口。他们相信孩子应该拥有绝对的自由,这样就能成长为快乐的人。

放纵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无法面对真正的世界,不会理解自己和他们面临的困难;孩子

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反馈,会对自己没有期望、要求。

放纵型父母意识不到父母在子女面前需要成为权威的代表,通过规矩、后果和对孩子说“不”,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并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感受。

类型4:离异/丧偶型父母

这类家长经常只是拼命地应付生活,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类型5:成瘾型父母

会对亲近的家人造成极大的困扰和伤害。他们经常表现得像两个不同的人,给到孩子的是喜忧参半,时而是快乐的记忆,时而是悲伤的回忆。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会一直焦虑、担心和隐隐地感到不安全。有更高的分险患焦虑症或成为成瘾者。

这类父母会倾向于对自己上瘾时对孩子忽视进行过度补偿,并且其补偿形式具有控制和侵入的特征。

类型6:抑郁型父母

对养育子女的工作缺乏能量和热情,他们往往像是不存在,他们只专注于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足够的控制力,对孩子表现更多的是放任、少关注和疏远。

类型7:工作狂父母

他们长时间工作,痴迷于工作,给予孩子的需求与感受的精力相对不足,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他们的情感和需要不太重要(损害了孩子的自我价值)。

这类父母也不会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就和胜利中,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这就使得孩子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好引起父母的注意;还有些孩子成长为自我价值不足、自尊心低下的人,并且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这会导致孩子也抑郁。

类型8: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当孩子在一个亲人有严重疾病的家庭中长大时,无论生病的是谁,通常给予那个孩子的照顾总是打折扣的。作为照顾者的父母自己无能为力时,通常会有意无意地指望着孩子来无私的帮助。会在潜意识中淡化孩子的痛苦,也会在无意中苛求孩子表现出他并不真正具备的成熟。他们经常需要也期望他们的健康的孩子富有同情心、无私、有耐心。

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有需要和有脾气是有罪的,家庭疾病还会影响着孩子的整个童年,孩子很可能发展出像模像样的准成人行为,到等到青春期就会崩溃。

类型9: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

他们会向孩子施压,拼命地想为孩子创造他们当年不具备的机会,强迫他们达成自己的期望。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孩子回缺少自我认识、情感意识和自我关爱。

类型10:反社会型父母

他们没有内疚感,没有同情心,对他们来说,抚养一个孩子与其他一切事没啥两样:都是关于权利和控制的。

类型11:孩子即父母

这类父母允许、鼓励或强迫他的孩子表现得像是一个成年的家长一样,而不是孩子。有时这个孩子必须照顾他自己,有时他必须照顾他的兄弟姐妹,在极端情况下,他甚至必须像家长一样照顾自己的父母。

类型12:“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这类父母最多,他们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有情感连接的生活所必需的养料,只是在重复在自己的童年所经历的东西。忽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如果将童年比作是一幢房子的地基,成年人则好比是整幢房子,在一个有缺陷的地基上也完全有可能建成一幢房子,而且它看起来也没啥问题,跟在好的地基上的房子看起来一样,但如果地基是破裂、凸凹不平或虚弱的,它将无法为房屋提供支撑和安全。这个缺陷并不显眼,但存在很大分险,禁不起强风吹。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成年人就如同有问题的地基,表面看起来也很正常,但是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自身根基的结构缺陷,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童年对自己仍在发挥作用。相反,他们更倾向于自责:为什么别人看起来都比自己快乐?为什么付出比接受更容易?为什么自己和亲人感觉不亲近?自己到底少了什么?

情感忽视的人都有如下感觉:空虚感;反依赖;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负罪感和羞耻感;自责;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自我约束能力差;有述情障碍(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1.空虚感:时有时无,难以名状,但它却渗透在生活中,这源于父母小时候对你的情感反馈中,也就是情感联结是缺失的。

2.反依赖:一种不需要任何其他人,或更具体地说,恐惧依赖他人的倾向。有抑郁的感觉;给人冷漠的感觉;更喜欢自己做事……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夸大自己的弱点,淡化自己的优势。很难说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不确定自己的兴趣;总有格格不入的感觉;不确定父母对自己的看法……

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无法容忍自己的错误;自责;对自己比别人更加严格……

5.负罪感和羞耻感:没有明显原因地感到沮丧、悲伤或愤怒;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觉得和别人不一样;倾向于压抑感情或避免动感情;试图隐藏自己的情绪;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活得开心……

6.对自己生气、自责:经常厌恶自己;有自我破坏的行为或倾向……

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害怕与人亲近;很难向人敞开心扉;避免主动交朋友……

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经常认为别人太情绪化……

9.自我约束能力差:是个拖延者;倾向于过度进食、睡过头或超支;成就低于预期……

10.述情障碍:经常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感到纳闷;很少意识到自己有一种什么情绪;有时候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吓到自己和他人……

人类天生被设计成能感受到情感的,当这个设计发生短路时,首先这是由情感忽视的父母造成,后来继续由长大成人的孩子自己加剧。他们空虚麻木;沉默地忍受痛苦;避世幻想;质疑活着的意义……最终选择自杀。

了解了情感忽视的成因,我们就要去尝试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遇到阻碍,阻碍我们成功改变的因素有:错误的期望;逃避;不适。即便有阻碍我们也要努力去做改变。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情绪,情绪是生存的必需品。它告诉我们何时处于危险,何时该逃跑,何时该去战斗。情绪是身体和我们沟通的方式,驱使我们行动起来。

情绪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它帮助我们适应、存活、成长。情绪还滋养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被训练要消除、否认、隐藏自己的情绪。

所以我们要去识别它,进而管理情绪。

你越关心自己、爱自己、理解自己、重视你自己的情感世界,你就越能关心、爱惜、理解和重视孩子和他们的感觉。

无论我们作为父母做错了什么,都是可以修复、弥补的,只要我们改变了给孩子的东西,孩子也会改变;我们自身的改变也会慢慢影响孩子。

我们要明白,没有哪个家长是完美的,我们的养育孩子的方式由我们的认知和经历所决定,当我们重视自己和自己的需求时,孩子也会在成长中重视自己和自己的需要。

我们需要对抗自己经受的情感忽视可能已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如果看到孩子对我们的改变做出反应,先不要对他的反应做出回应,而是深究他的行为,问问自己“他现在有什么感觉?”然后像这样温柔地给他反馈:“宝贝,我知道你不习惯我在这事上拒绝你,我很抱歉,我知道当我开始做出不一样的决定时,你会觉得比较难受。”虽然这样说并不会让他不再因为我们的拒绝而难过,但当我们能确认他的感觉后,孩子会愿意走进我们。

要给孩子我们没有的东西,唯一的方法就是让我们自己拥有所缺失的东西,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受益。

当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在孩子身边越多,孩子就越能建立相互依赖的平衡,为了确保这一点,我们必须和孩子能产生情感共鸣,给到孩子关注和反馈。确保让孩子不仅知道我们爱他,还能感觉到喜欢他。

以下这些建议可以帮助我们给孩子提供情绪上的关爱:

当注意到孩子看起来很难过,自发地给他一个拥抱。

如果觉得他不开心,问问他是否还好。

在觉得孩子需要时,多花时间陪陪他。

如果孩子正处于过渡期,或是一些比较困难的时期,例如,刚开学或学期即将结束、到新的地方、人际关系变动等等,和他聊聊,为他做些特别的事让他知道我们注意到他在经历些什么。

当我们为孩子规划有条理的生活时,就是在教孩子该怎么规划自己;同时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还要让孩子必须知道如果不守规矩会有什么后果。

为人父母是我们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特权之一,无论我们的境况如何,出于本能个社会的必然性,我们都要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有责任去改变既定的条件,花比我们父母更多的时间,用更多的爱,给孩子我们所没有的优势。孩子终将变成最好的他们,我们也会变成最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