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独行过去的故事创作周刊

当年,蒙牛崛起的时候伊利在干啥?

2019-08-20  本文已影响15人  墨学智
当年,蒙牛崛起的时候伊利在干啥?

现在的伊利和蒙牛都是享誉全国、举世闻名的乳业巨头,而且还在市场竞争中共同把呼和浩特打造成了中国乳都,也打破了国人“一山不容二虎”的说法。

但是,商场如战场,世人皆知伊利、蒙牛二十年来硝烟弥漫从不言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最初的时候 ,两家却不是这样的。

不知看官注意到没有,乳品企业起步的时候,大多是先耍冰品,也就是先以品种花哨、产值较低的雪糕敲开市场大门,雪糕耍成功之后才接着耍液态奶等产值大的产品。伊利、蒙牛都是这个套路。这就是说,如果耍雪糕的时候就被竞争对手拍扁了,那就只能告别乳业回家卖红薯了。

蒙牛刚开始耍雪糕的时候,伊利不但已经把雪糕耍成了一朵花,液态奶等也耍得风生水起的,2000年的主营业收入就已经达到15.05亿元了,利税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已经做大做强了。而蒙牛的生产基地还未建成,起步时借鸡下蛋,定单委托其他生产厂家加工雪糕,年销售额只有区区几千万。因此说,伊利、蒙牛最初的竞争是不对等的,观众自然会为蒙牛捏把汗。

值得一提的是,伊利雪糕在蒙牛还没出现时,就已经成功地把“外地雪糕”挤兑得在呼和浩特难以立足了。蒙牛是在伊利一家独大的情况下才开始耍雪糕,而且首选战场还锁定在了呼和浩特,很有可能也被伊利拍了蚂蚱。

那么,伊利在蒙牛开始耍雪糕的时候使出了什么手段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伊利不但没有拍蒙牛的蚂蚱,而且还诡异地帮了蒙牛一把,这出乎所有观众的预料。

发生这样的“乌龙”之事,不得不言明注册于1999年8月的蒙牛,原是伊利管理层分化出来的一支人马,另起炉灶自创了品牌。如此“巨婴”出世,引得国内雪糕市场一片哗然。

当年,蒙牛崛起的时候伊利在干啥?

到了2001年,蒙牛的机会来了。这年的天气很给力。暖冬过后气温直线上升,呼市街头一下子涌现出许多卖雪糕的冰柜,买卖都不赖,伊利雪糕咋耍咋有,出尽了风头。

而蒙牛此时还小打小闹地在市场上见缝插针,以推销零售价在三、五毛钱的小雪糕求生存。但蒙牛的产品研发已经展现出了雄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并且先行造势大做各种雪糕广告,给人以山雨欲来、随时爆发的感觉。

这时候,伊利面对蒙牛释放出来的隆隆炮声,做出了不可思议的应对,战绩飘红的雪糕生产突然卡壳了,造成经销商库存要甚没甚,街头卖雪糕的冰柜都被晾起来了,商家急得跺脚,雪糕配送员也只能找阴凉的地方睡大觉了。

伊利在销售旺季“丢盹”,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是在有意帮扶昔日队友?还是内部发生了什么问题?真像至今无解。

然而,伊利雪糕“打瞌睡”,至少在客观上为蒙牛雪糕清了场子、腾了盘子。

早就整装待发的蒙牛毫不客气, 趁势而上,冰品迅速铺满望眼欲穿的呼市市场,赢得了一片喝彩声。

随即,蒙牛速度让世人大开眼界,理货、售后高调跟进,配送车辆招摇过市满街跑。这时的蒙牛就像西班牙斗牛节上奋蹄狂奔的疯牛,已经停不下来了。

在笔者的记忆中,伊利“打瞌睡”的时间虽然不算长,期间也出了一些雪糕产品,但都是不受盛夏市场欢迎的含奶雪糕,被蒙牛的冰雪糕挤兑得出货困难。有伊利雪糕配送员抱怨地说:“大热天不出冰雪糕,哪壶不开提哪壶!”

谁也没想到市场竞争原来也可以是这样的,这可能就是伊利、蒙牛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另类争斗。

笔者曾作为伊利雪糕的经销者亲历了那段不可复制的市场风云。

当年,蒙牛崛起的时候伊利在干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