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不幸福,只是爱比较
“中国”二字之中我很喜欢“中”这个字,它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中庸”。这世上自然是没有人喜欢“庸”的,它一早就被我们贴上了贬义词的标签,可是我却突然迷上了“中庸”一词。
成长总是突如其来的,有的人渴望长大,这样便可以做一些那些被年龄所限制的事,而有些人却不想长大,因为长大就要面临好多抉择面临好多艰难,意味着不再无忧无虑。然而成长却从来不是嘴边溜出的唾沫星子,而是真真正正思想上的觉悟。我长大了却不敢说自己完全成长了,但至少我从思想上接受了“中庸”二字。
在家人亲戚的眼里,我是一个乖巧优秀的孩子,考上了在他们眼里是个不错的学校,我的人生也应该继续这样一帆风顺地走上坡路,然后到达辉煌的终点。我在他们所定义的“美好”中艰难前行,不要让比自己和自己爱的人失望是我自己的信条,为此我必须得努力,朝着他们所指明的方向前进前进,不断前进。
可生而为人,总会有负能量的时候,我会怀疑自己存在这个世上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开始怀疑我自己到底是谁,我讨厌堕落的自己,看到自己无所事事的样子便会觉得很愧疚,但是又会茫然我究竟该做什么。家人所说的成功到底是什么呢?我又该如何才能成为他们的骄傲呢?他们给了我一个方向,却没有告诉我终点站到底在哪,我一步一步地走,但终究累了。
我把一切关于自己的悲伤深埋心中,我还是他们眼中的乖孩子,可我看似完整的表面下,是一片早已支离破碎的心。我还是会微笑,还是很阳光,但却感觉在这世界上无人能理解,很痛苦。
新学期伊始学校社团的小伙伴送我一张贺卡,满满的祝福,我却被其中一句话深深触动,“有时候你不是不幸福,只是爱比较。”它像是一团刺眼的白光,模糊了我的视线,让我有种被人看穿了的恐慌。
“比较”一词就这样简单地给我们的幸福钉上了框框条条。人们幸福与不幸福好似根源都是来自于“比较”,它貌似渐渐从心理感受变迁到表面现象。
“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相比,我们多幸福呀,为什么要抱怨生活呢?”
“那些成明知的朋友都幸福呀,物质财富都远远在我之上,明明刚上学时我们是一样的,唉,我真差劲。”
看吧看吧,我们的目光大部分都是在别人身上,从来都没有好好问自己。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那么我们眼中如意的生活又是什么呢?有想过怎样为我们眼中如意的生活而奋斗吗?
如果想过桃花源的生活,那么为什么要抱怨自己与外界脱离呢?如果想过轰轰烈烈不平凡的生活,那为什么要抱怨自己所遇到的艰难重重呢?
看着那张卡片,简简单单几个字却让我明白了自己如今如此痛苦的原因。我把外界眼光看的太过重要,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闭上眼睛一个劲地奔跑,于是总被那些桌子椅子绊倒,我倒在地上嚎啕大哭,我怨生活,怨自己,直到有人拆掉我眼睛上的纱布,我才知道原来眼前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而在之前我认为它非黑即白。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电话里的她声音很是哽咽,我听到后差点失了神,这是怎么了?在她抽泣的声音里,我明白事情的原因。我的这位朋友在我眼里一直都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棒的女生,她有很好的自控力,也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这一点我一直很崇拜。她说她这一次因为期末考试没考好,可能要与三好学生失之交臂,她觉得很难过很伤心。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也能理解她的心情,可如今我把这些都看开了,徐志摩说过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也许听起来有点消极,但这有时候往往是生活的真相。从小我们就听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无法质疑拿破仑的这句名言,相反我很认同,万事只有努力了才知道自己行不行,但是一味的把做将军当做自己唯一的目标,也许会失去自我,像最后中举的范进。我佩服有毅力能坚持的人,但我不想做南辕北辙之人。万事中庸便好。
挂了电话前,朋友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真羡慕你现在的状态,对这些事都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样活着应该很幸福吧。”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跟着后面嘿嘿笑了两声。她不知道我也曾羡慕过她,我觉得我如果能拥有她的自制力能够像她一样努力我就很满足了,可我并没有做到,而如今她却对我说她羡慕我。看吧,不是我们不够幸运,而是我们总爱计较,总觉得别人的是好的,谁也不知道舞台上光辉亮丽的明星在舞台背后的心酸与艰辛。
我们可以为理想的生活拼搏奋斗,但切勿为了理想中的自己痛恨现在的自己,追求应该是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中庸之道在于不急不慌的追求美好,可以享受当下,也不会堕落于安乐。
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一作品便能给人很好的启发,多崎作一直认为自己是没有色彩的,在他的那些名字带有颜色的朋友中,他觉得自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多年后,当在重访那些朋友时,他才知道他们当初最羡慕他。我们总是缺少对自己的认同,总是认为自己这不好那不好,但其实上天才与傻瓜都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人都居于中间,手指头也有长有短,做好无可替代的自己就好。
对比别人,相互竞争也许能进步,但一味把生活当竞技场却是足够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