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住着一群最酷的老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5545/8df540dd86393261.jpg)
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副墨镜,冷酷而又严肃。当你看到他们戴墨镜的时候,下意识地会觉得他们真的很high、很潮。只是,他们是眼科角膜病患者,墨镜是为了遮光之用,并非为了追赶潮流。
认识这群老人的起因是这样的。一个月前,父亲因为角膜溃疡而住院,家乡的县医院虽然已经争取确诊,但是因为医疗条件达不到,只能转诊到省会城市的大医院进行治疗。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虽然不能说是错误,但终究没能减轻父亲的病症。
于是在同学的推荐下,来到了我所在城市的某省眼科医院,这里对角膜溃疡的治疗经验更丰富、成功的案例更多,而且角膜储备比较充分,如果需要进行角膜移植的话,可以较快地拿到角膜材料。
通过同学的介绍,挂了该院副院长的号,经过复杂的检查之后,父亲住了院,正式成为角膜科的住院病号。当然,墨镜是必须备上的。角膜溃疡发作以后,眼睛怕光,带上墨镜可以减轻一些疼痛。
于是,笔者开始了在该眼科医院陪护的生涯。随着陪护时间的增长,也逐渐了解了老年角膜病患者这一群可爱的人的生活。
我父亲的床位是53床。隔壁52床是一个72岁的老太太,因为在家掰玉米棒子的时候眼睛不小心被玉米叶划伤而角膜溃疡。老太太刚住进来时,有糖尿病,精神状态不是太好,刚刚做完检查就晕厥了。不过经过护士的简单处理后,有惊无险地恢复了正常。老太太的儿子是大孝子,一直陪在她左右。
我父亲和52床的老太太,都被医生诊断为比较严重的角膜溃疡,要尽快进行角膜移植,他们俩同一天手术。本来我以为我父亲年轻一点,症状轻一点,可能要恢复得快一点。没想到,老太太在手术后第三天视力就恢复了很多,而我父亲在手术十天以后视力才逐渐恢复。原因可能是老太太虽然年纪稍大,但她一直在农村坚持种地、种菜,劳动没有间断,而且身材比较瘦,所以体质更好一点。
同屋的51床,是来自江苏的一个阿姨,相对年轻很多,50岁出头。这位阿姨得了角膜溃疡以后,被当地的医院给误诊了,所以一直未能进行较为有效的治疗。后来转诊到上海的一家医院,也未见起色。后来辗转多次才到我父亲就诊的医院进行角膜移植手术。因为这位阿姨的角膜溃疡被耽误了2个多月,造成了角膜穿孔,所以病症严重,术后恢复较慢。我父亲和52床都是手术后一周就出院了,51床阿姨还在继续住院,祝愿她早日康复。
同屋还加了一个病床,住进一个大叔,他的眼睛被搅拌机甩出的水泥粒砸中,因为在工地上,距离大医院太远,又没能及时将水泥处理掉,所以情况比较严重。医生给的建议是先换角膜试试,恢复光明的几率是有的,但不能保证一定能行。大叔的儿子、研究生毕业的女儿都来了,但是他们最终商量的结果是转院到其他医院直接摘眼球。虽然大叔一直也坚持要摘眼球,但是我仍然能够感受到一个人对自己眼球的不舍。作为儿女,没有极力劝说父亲保眼球,而是一听说手术费要三万,就立马要转院摘眼球。人情冷暖,可见一斑。
我以为,一个人的双目,缺一不可,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放弃另外一个眼睛。我的父亲在一个眼睛红肿、视觉受限之后,很多与视觉相关的生理习惯已经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比如他上下台阶时的高度判断已经有了误差,我猜测是他由于视觉出了问题故出现了立体感偏差的情况。其他更为精细的动作比如写字也受到不少影响。缺失一个眼睛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非常人所能够想象。
角膜病科里面还有很多类似的病号,以老年人为主。为什么这种病症频频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呢?一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机能已经开始退化,变得更为脆弱。另一方面,患病的老人都在年轻的时候有过眼外伤或者在生活中眼部收到巨大的伤害。此外,部分老人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沉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医院每天早上会进行例行的眼部检查,主要检查患者的视力、角膜的恢复情况。在这个时候,一群带着墨镜的老人就纷纷在子女的带领下来到检查室。如果你不知道他们是眼病患者,肯定会觉得这群老人太潮、太可爱了。
经过了两周左右的治疗,经历了成功的角膜移植手术,父亲终于出院了,踏上了返乡的旅途。听说回去以后,父亲的眼睛恢复的还不错,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眼科医院成为了我在这个城市又一个熟悉的地标,而医院水房前一排老人带着墨镜一齐泡脚的场景也成为了我生命中永恒的记忆。
愿每一位老人都眼光如炯,愿每一位老人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