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
昨天和老婆聊天,我说我断更了,还说我突然因为这个明白我可能是思路跑偏只关注于更新天数忘了想要做什么。她一句别找借口忘了更新就是忘了!我无言以对。
她又问我你那小说还写吗?我当即回答写!今天回到项目晚上吃完饭打开尘封了一月有余的文件夹,往回读了几章,没办法太长时间不更好多情节都连不上了。
读了一会儿,又打开主线索文件看了一遍开始动笔。
虽然没有当家作品,但是不妨碍我说说我的一些学到的点。
1.人物设定。除了主人公其他人物一定要为情节和最终去向服务。没有必要和与主线无关的就不要添加。
2.人物的形象。在《大师们的写作课》里老师详细说明了人物外观和性格不要有联系。诸如尖嘴猴腮一看就是阴险小人这类,因为都不是相面,怎么就能通过外貌就能体现出人物特点?还是老老实实通过语言行为来表达。
3.情节排布。初期最好不要长篇,更不要太多人物。人物多情节就多,要把每个人来龙去脉都要体现,哪怕侧面描写也要描写。但是我这属于骑虎难下了……为了完成一个心愿而贸然开局,没有经验没有技巧赤裸裸地继续着,只能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改进。但是我可以理解的是情节的合理性。情节由人物推进,推进人物的是动机。动机很重要!没有合理的或是经不起推敲的动机都会降低作品的水准。所谓的“教科书”一般的范例建议是《射雕英雄传》中“荒村野店”一章。以黄蓉隐蔽暗室为郭靖疗伤为引,一间小小厅堂,各路人物依次登场,间或周伯通等前辈惊鸿一瞥,精彩绝伦!这一章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人物,这当然太也凑巧。但是一一看去能够登场那里的动机又扎实自然,没有一点牵强附会。
4.叙述方式。从前我写东西都是节奏很慢明明一个惊险的瞬间却先从风景开始别奇怪之前就是这样。通过多次仿写金庸武侠小说片段和分析,现在我叙述方式完全变了——只有镜头式的叙述,不夹杂任何的主观评论和“上帝视角”的心理描写。节奏快,通过人物语言和神态变化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样看起来就直接多了。但其实金庸经典中也有很多“上帝视角”分析。我从初中看金庸小说,也就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方式用了起来。现在看我正在写的小说,按老婆的说法就是好多地方看不懂。因为我略过了人物心理描写,但是通过字面表达可以分析出当时的想法。另外,如果要用上帝视角就通篇都以此方式来叙述。
5.细节描写。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不用反应是否真实可信。这就需要日常的生活积累。比如写孩子害怕到极致会怎样。一般就是哭和闹,实际上结合我自身经历,孩童在极度恐惧下最终结果是——睡着了。奇怪吗?这属于一种意识中的自我保护。当然有些还是不体会的好。比如金庸大侠就说过直到儿子去世才明白《倚天屠龙记》中关于张三丰得知张翠山自刎及谢逊得知张无忌自杀时的描写太也肤浅。毕竟将经历的体会写进作品才是有生活的好作品,才能引起共鸣。
没有作品拿得出手自然愿意把我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也作为一个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