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想法散文

启智·乐观【陪你长大】打卡1/12

2022-09-02  本文已影响0人  水沐由之

欢庆开学季,再启新营,关于孩子乐观性格的培养。

本期我们要共读的书目是《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作者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博士。

说起积极心理学,这原是美国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逐渐流行于国际后,慢慢成为人们的必修课。而同样是孩子,如果在大学以前就让孩子接触,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非常深远且正面的影响。

我们常说心理学就是最好的育儿学,本书旨在教出乐观的孩子,这个教学目标,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教孩子认识自己

不只是孩子,其实所有的人,看似每日忙碌,我们却很少拿时间来认真地研究自己。

一个人能够终极地解决自己人生里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都基于对自己的认知,因此,认识自己,包括用各种角度去解读,科学地重新认识自己,就是我们去向更好未来的第一步。

第二,好奇心

让孩子们对自己,以及自己这个世界所形成的这一套理论产生好奇心。当旧有的经验、情感、主观的判断、信念和理论,无论做事情有效无效的时候,我们不是想要去改造别人和这件事情,而是能够对我们怎么想的,产生一些好奇心。

如此提升后,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就开始了,孩子的情商也会更高。

第三,积极的态度

同样一件事情,无论悲观、乐观地去想,都可能只是一个惯性模式,我们称之为应对方式。拥有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孩子,他们的适应性,生存能力都会更强,也能创造很多就是原来生命里没有的东西。包括更多地想到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好的可能性,遇事主动。

尤其遇到困难候,这些孩子更容易站出来想建设性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些有效行动,而非消极等待。

第四,乐观

这也就是乐观教养的目标,让孩子们一生对待任何事情不消极等待,不听天由命。

积极乐观并非全赖先天禀赋,可由后天培养习得,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常有悲观情绪,或天生多愁善感,一定要格外重视,。

积极心理学教养孩子的理念——

第一,前提假设

即:我们相信什么,我们才能够准备去教出乐观的孩子?

其实无论是乐观的孩子,还是悲观的孩子,都不妨碍他们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这是通过教养方式,我们能够去实现的。

第二,培养积极,而非盲目乐观

培养和训练积极的解释风格,比如说悲观的人,非常大的特点坏事永久化,遇到挫折,很容易认为是自己没用,泛化悲观和负面事情。

这其实是一种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是本书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实也是一种技术,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于外界的反应方式,是积极应对,还是悲观应对。

乐观的人遇到悲观的事情,经并不会否认悲观的事实本身,但他的解释风格会不同,能够遇到的事情“好事永久化,坏事暂时化”。

比如关于产后抑郁,有抑郁倾向的妈妈,在生产后抑郁会更严重,奶水不好就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我没有给他吃足够的母乳,对他一生都会有影响,然后马上就感觉仿佛一辈子都欠这个孩子的,整日以泪洗面。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

而自认为不合格的妈妈,一般会快乐吗?一个不快乐的妈妈,又如何教孩子幸福快乐呢?

第三,让孩子们学会反驳

反驳那些负面的解释风格的好处——

首先,一旦他们学会反驳了,未来再遇到有人身边有负面悲观的人,经过他们反驳,可能他们都能够非常大地支持到身边的这些人。

其次,他们成为有主见的孩子。尽管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反驳,以及看到孩子有点叛逆就会崩溃,受不了。但其实这些家长没有想到,反驳是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形成积极人生的重要技能。

反驳,是孩子在有力量地表达他自己。

会反驳的孩子,天生乐观的元素就多了,因为总有不同意见,那这些孩子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职场中,就会更加有独立的思想,很容易成为领袖,因为他一直在练习博弈。

第四,“由内而外”的养育

与我们现在所谓“孩子一定要学习好”这样的观点正好相反——

- 孩子一定要学习好,是由外而内的教育,就是你学习好,你才能成功,你成功了,你才是一个积极的人

- 而反过来的事实是:你先成为一个积极的人,你才有可能学习好,你会更聪明,智商情商更高,然后你就学习的成功。

因此,看似我们在培养孩子乐观上会花一点时间,甚至前期会花好几年,但因此如果能给孩子换来几十年乐观的人生,却是如此值得。一如大家所知,乐观的孩子,我们何止陪伴起来省心,他们甚至根本就是个奇迹发生仪,因为活在爱与创造力里,而更容易地成为更真实他们自己。

烦恼=激发不一样的思路,开拓性思维,即将打开更多的策略。

如果我们不懂这一点的话,不但无法在孩子有烦恼的时候接住,帮他们转化赋能,往往反而会因此打压孩子,雪上加霜,甚至歧视自家孩子不如人家的优秀、快乐、开心。尤其针对有抑郁倾向的孩子,我们一定是要有更多的、积极乐观的训练,来帮助他们的未来建立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

我是水沐,新营新启!同学共进~开学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