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个居民户口

2020-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成长中的小吴姐

近日与家人聊天,扯出了当年买户口的事,一时颇有些感触。

上世纪80年代,在我们周边的城市,兴起了一股“农转非”的风潮,农村户口,只要花钱,就能买一个居民户口。那个时候的居民户口,有着很多的优待政策,概括起来就是“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有了这三铁,非农业户口靠天吃饭的局面就会结束,从此生活无忧。

那个年代消息比较闭塞,这股“农转非”的风潮传到我们那儿的时候已经是90年代初期了。那年我还小,大概刚读初中吧,成绩也不是特别理想,考中专有点悬。那个时候的中专很难考,相当于现在的提前批,但工作是包分配的,除了中专包分配,还有技校,工作也是包分配的。但是技校需要居民户口。

得知这个消息,父亲便张罗着要给我买一个居民户口,以便中考时可以考入技校。

我记得那个时候,买一个户口大概需要9000到12000左右,这对于90年代的农村家庭来说,算得上是一笔巨款,那个时候在农村,“万元户”都是很少的。

我的家境,父亲是名小学教师,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还有一个正读高中的哥哥,家里的负担可想而知。对这个决定,当时家里的其他成员,包括一些亲属,都是反对的,觉得没必要,不划算,但父亲觉得,一个女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人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他坚持要给我买这个户口。

那一天,爸爸终于出门了,他提着一个黑色的皮包,包里没有装钱,他需要骑自行车去乡里的银行取钱,然后去县城给我买户口。从家到县城,骑车需要2个多小时。

这个户口,爸爸花了9000元,本来是10000,因为他是居民户口,子女可以享受1000元的优惠政策。回来时,爸爸比划着告诉我,那叠钱把他的包撑得鼓鼓的,他从来没有一下子拿过那这么多钱。

后来我读了高中,因为听说技校也不包分配工作了。等到我读大学 的时候,因为要转户口,我去过一次我买入的户口所在地,这也是我第一次到这个小镇,站在那个陌生的角落,我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这里跟我有什么关系?答案是,一草一木都与我无关!最终,我将我的名字从那个办公室的本子上迁到了我大学所在地,我买的户口也就此告一段落。

那个时候,我身边也有很多跟我一样买户口的人,城乡二元制户籍政策,让待业青年对城镇居民的铁饭碗趋之如骛。不得不说,有人真的在这个政策中享受到了实惠,我隔壁一个大姐,因为买户口,招工进了国土局,成了国土局的一名正式职工,现在从国土局退休,待遇可观;但是,幸运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收获的只是钱财两空。有一个姐姐,也是我们村上的,当时买了户口进了镇上的丝厂,没过几年,丝厂倒闭,她回到老家,却已经没有了田地,只能在外打工。前几年,村里开发旅游景点,很多人都获得了赔偿,而她,因为无田无地,自然与赔偿无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