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IT·互联网教育

学习焦虑的背后----如何分辨真正的“知识”

2017-04-26  本文已影响78人  肖彬_用户增长_数据分析

学习了李笑来老师的专栏文章“知识究竟是什么?”,很受启发,因为我本身就是学习焦虑者,多年来一直在学习,但却越学越焦虑。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了。是没有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
总结一下文章大意,一是温故知新,二是希望更多的朋友们能受益。


首先,定义一下“知识”这个概念:

**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可以把“能否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简化为“是否有用”,这样也许更为简单了。

于是,分辨知识就很容易了,无非问自己2个问题:

1.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2.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很多人遗憾,年轻时少读书了,却又说不出来为什么?
笑来老师的观察和结论是这样的:

他们在思考只是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没用,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维度:他们不考虑长期......

短期 长期
有用
没用

不论做任何比较和选择的时候,大家其实都可以引入这么一个维度:
时间

所以笑来老师一再强调大家要注重概念的打磨,尤其是过去理解有偏差的概念,更需要我们花时间和力气纠正它。因为这么多年来,就是因为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所以让我们白白消耗了太多的资源。

即使是满足那两个条件(有用、长期)之后,可以称之为知识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的价值
笑来老师专门杜撰了概念来区分他们: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

比如:逻辑学,概率论,英语,编程等
这类知识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通识”——即,哪儿哪儿都用得上的知识

虽然现在大家都在谈“碎片化”,但是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已,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
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很擅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什么的,跟知识完全没关系。

笑来老师认为,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尤其是对普通人来说,更是如此。

知识本身并无法给我们创造价值,只有因为它的存在,改变了我们的选择时,它的作用才能真的体现出来。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于是,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因为最终,肯定有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
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天大的好事儿就是:体系化自动形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