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读印光大师“受戒十年,还曾行堂”有感
跟着师父学习《灵岩遗旨》,读到印光大师受戒十年还任过“行堂”,也曾任过“香灯”、“寮元”等职,有一些感想。
1、出家以后要放下自己的身份,出家前不管自己是名门望族,还是达官贵人,出家以后一律要放下身段,倒空自己,一切归零。能上能下。住得起五星级宾馆,也滚得起牛棚。上得殿堂,也下得厨房。
2、一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和鸿鹄之志不至于此,他就不可能永远都局限于那个职务。如果让你担任那个职务都是高抬,那怎么可能还去做其它事情呢。
3、事相上的事都不是恒常的,除过六字名号,但是培养起来的心性和品质却可以接近永恒,并依此导归人进入真正的永恒。没有人会一辈子只做那一件事,只担任一个职务。印光大师最初第一个职务是“照客”,但是他并没有从清朝一直做到民国,又从民国做到现在。受戒十年还在行堂,他也没有从那时候“行”到现在。然而,“受戒十年,还在行堂”的精神,却可以鼓舞着一代一代的出家人。
4、担任的事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谦柔的心性,甚至谦柔的心性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来这个世界、我们出家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出家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往生成佛,而往生成佛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出离心,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
源信大师一段法语:
离三恶道,生于人间,应大庆喜。
自身虽贱,不劣于畜生。
吾家虽贫,犹胜于饿鬼。
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
世间之难住多忧, 即是出世间之缘。
身虽卑贱不高贵, 亦是入菩提之导。
故生人间,应该庆喜。
世间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世间之难住多忧,恰恰是培养我们出离心不可或缺的因缘。
5、只要有一双发现一件事情的积极面的眼睛,我总觉得这个世界是平的。当你不能做你想做的事的时候,而这些事情让别人做了,这时候我们要感恩他。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为你操心和服务,你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学习和修行,同时你还可以向他学习。
比如,维那这个位置,我也想做,站在中间,大家都得听你的,还可以亮嗓子,多光彩啊。但是,一方面我确实很多法器不如宗仁法师熟练,佛门的规矩也好像没有他那么宿具善根。另一方面我确实也没有能力管太多的事,操那么多的心。那么多需要练习法器的人都需要他教,我常常看见他教完铃鼓又教大木鱼,教完大木鱼又教大鼓,教完大鼓又教撞钟,而他撞钟的时候我已经准备休息了。
6、有事情做的时候,要认真做,用心做,没事情做的时候,也要乐得不操心。在戒场的时候,中佛协的领导说,他每天的事务太多了,一个寺院交给别人管理了,但是佛协还有很多事情要管。虽然很多都不用具体做,但是都要过问,都要操心,因为自己担任了那份职务,就有一份责任要担当。他说,我们起床的时候,他也起床了,在听我们的动静,在观察我们这坛戒如何,还有很多其它事务等着他处理。他问,现在给我们一个住持,我们能不能做好。因此,在没事做的时候,人生要乐得不操心。不要无事生非。当然,也不要让自己深陷事务之中,不能自拔。
7、做为一个凡夫众生,难免会贪著名闻利养,但是出家了我们就要尽量舍弃、远离和淡化名闻利养,因为它虽然不是障碍我们往生之因,但是它是影响我们往生之因。我们看到过很多、听到很多人,临终放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其实不外乎就是名闻利养这些,那么与其在临终的时候纠结放不下,不如现在就练就不执着的功夫。
8、凡夫难免会偶尔迷失,争贪搅扰于名闻利养,但是我觉得:要争就要争极乐世界。印光大师就有一首偈子说: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要贪就贪念佛,要练就练心性,要养就养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