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好课:育儿五大误区,你知道几个?
有人问一位老者“你的船从来没有触礁过,你怎么知道哪里没有礁石的?”老者说“我不知道哪里没有礁石,但是我知道哪里有礁石,所以我只需避过那些礁石就可以了。”
为人母,为人父,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都充满着最好的期待,也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最热切的期盼,在期盼之余,我们是否也存在一些误区呢?
一、孩子是我的
“孩子是我的,”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要控制他/她”。但是,孩子真的是你的吗?孩子是藉由父母而来,可孩子却不是为父母而生的,所以,孩子不是你的,他只属于他自己,你可以喂养他,养育他,可是却不能控制他,控制不了他的思想,也控制不了他的精神和灵魂。
生活在高控制环境下的孩子,会出现两种特征,一是退宿、懦弱,二是反叛。
二、我是权威
“我是权威”,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只有听我的,才能做得好。小时候就觉得很奇怪,“难道所有听他们的话的人,都很成功吗?”“他们都不会犯错吗?科学尚在不断的发展,修正,谁还能是权威呢?
被权威控制的孩子,无法养成尊重真理的精神,也无法养成批判精神,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么就是惟命是从,要么就是怨恨一切被权威贴上标签的群体,如老师,学者,医生等等。
三、孩子不需要训练
当孩子出现情绪时,我们不去训练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吃饭时,我们不训练孩子拿勺子自己吃饭,当孩子玩玩玩具后,我们不去训练孩子如何整理归位,我们总是想着孩子不需要训练,等孩子大了,他自然就会了。
结果是孩子没有经过训练,他依然不能处理自己的愤怒,沮丧等情绪,他依然不能正确使用工具吃饭,甚至成年了,他依然没有主动整理的习惯,所有的这些都会使孩子更加的无助。所以,孩子是需要训练的,请给予时间,给予示范,训练孩子,帮助孩子。
四、只有当孩子感到糟糕时 才能做的更好
可以试想一个场景,在你小时候,你帮妈妈拿鸡蛋,不小心,鸡蛋碎了,然后你的妈妈就抱着“只有当孩子感到糟糕时,孩子才会做得更好”的信念,劈头盖脸骂了你一顿“连这点小事,都做不了,你还能做啥,起开吧,真的是越帮越忙”,你会有什么想法,你会有“下次,我一定要做的更好”地想法吗?
所以,在“只有当孩子感到糟糕时,孩子才能做得更好”的错误信念的推动下,父母会出现两种对待孩子的方式,一是羞辱,二是惩罚,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给孩子带来的不是下次要做的更好,而是自卑、胆小、逃避、不敢承担。
五、把孩子的自然成长 当成是孩子的问题行为
“我的孩子总爱吸吮手指,这可怎么办呀?”
“您的孩子多大了?”
“两岁半”。
“2-3岁的幼儿有吸吮敏感期,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
“我家孩子天天喜欢爬桌子,钻桌子。”
“你家宝宝多大?”
“三岁两个月。”
“那应该恭喜你,你的孩子进入到了空间敏感期,他在探索自己与空间的关系。”
团好课提醒:在育儿的过程中,一定要走出这五个误区,那我们与孩子的连接将更加的牢固,我们离正面养育就更近了一步,我们就更能感受到养育孩子的轻松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