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健康你关心(二)
接上文:你的健康你关心(一)
在老同事群里边转了一圈。又怀二心:你关心我关心;你不关心我依然关心。
对于身处太阳底下长年超负荷运转的人,直到有一天站立不稳,住进医院,极端例子如老同事老段老师即样,退休不久就直接入土为安的人,是心疼还是寒心?大概,我的同行们没时间好好地″问问″自己身体的、心理的健康吧?体检有效否,自己关心否?
也许,我才是有病的人,如拿大顶的人看到的世界——正常与异常调个个儿。
复习一遍严证法师的《自在的心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回味苏轼与佛印的牛粪,顺温一再给孩子们荐读的[意]比安卡·皮佐诺的《拉维尼娅的魔法指环》(新蕾出版社2012.03)。
口吐莲花,念声佛,道个便便,再念,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阿弥陀佛。
继续整理"健康"。
第一部分
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与标准
03 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第五,暗示性。即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第六,康复能力。即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第七,心理自控力。即情绪的强度、情绪的表达、思维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
第八,自信心。
第九,社会交往。
第十,环境适应能力。
(后三条省释,居于我以为的共识。)
第二部分
关于心理正常、不正常,心理健康、不健康
第一节 正常与异常
二分法。
正常对应的是异常。参照是群体,即心理正常的群体和相对应的心理异常的群体。
他们之间有转化的可能性。这才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01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第一,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第二,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第三,保障人正常的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02 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第一,标准化的区分
1991年,李心天提出四类标淮: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内省含"病人″及观察者的内省。此标淮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第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1986年、1995年,郭念峰一。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以"我们有理由"提出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即: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健康与不健康
正常与异常是在讨论有病与没病的问题。
健康与不健康,是在正常的范围内来讨论。讨论的是正常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健康和不健康,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之中。
从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角度来讲,对是否有病都很关心,但动机和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鉴别,后者主要是为了治疗。
01 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谢谢您的关注。下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