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涨”和“跌过”,定投收益相差竟然这么大!
有两只基金:“一直涨”和“跌过”,哪个更适合定投?
也许多数人都知道答案。
起初我也只是想当然,因为在我印象中,“跌过”的基金虽然走出了微笑曲线,但“一直涨”的基金也很不错啊,二者的定投收益应该差不多吧。
所以,当我们通过模拟计算,看到两只不同基金的定投结果之后,还是让我吃惊不小,没想到二者的定投差距竟然会这么大,大到有可能会颠覆你之前的认知……
那到底“一直涨”和“跌过”两只基金做定投,哪个更合适?差距有多大呢?
我们拿数据说话。
这里模拟了两只基金的净值走势:
基金A,代表“一直涨”
基金B,代表“跌过”,也就是经历过下跌。
这两只基金的定投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共定投了23期,假设是月定投的话,相当于定投了差不多两年时间;
2、基金A一直上涨,涨了两年;基金B先跌了一年,再涨了一年;
3、基金B最终的净值没有基金A的净值高。
按平时的经验,大家可能更喜欢基金A,因为“一直涨”嘛,况且基金B的涨幅也不及基金A。
可是,我们来看一下,经过23期定投之后,两只基金的收益:
A基金定投收益:42.25%
B基金定投收益:93.44%
你会很惊讶地发现,二者的定投收益居然相差51%,而且经历过下跌的基金B收益更高,没想到吧。
有人会怀疑是不是算错了。
当然真实的计算过程,我们是通过基金净值和定投金额计算出购买份额,再通过份额去计算涨幅……
喏,计算过程在下面这个表中: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这个套路去计算一下。
不过,这里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帮助大家判断。
我们首先把基金A和基金B所有23期的净值算出一个平均值,得到:
基金A的平均值为1.55元;
基金B的平均值为0.8元。
相当于23期定投中,
买入基金A的每份平均成本为1.55元,
买入基金B的每份平均成本为0.8元。
而基金A最终涨到2.1元,平均每份的上涨空间为0.55元;
基金B最终涨到1.4元,平均每份的上涨空间为0.6元。
如下图:
看起来似乎基金B每份的上涨空间只比基金A每份的上涨空间多了0.05元而已。
但是,
基金B每份的平均成本只有0.8元,
比基金A每份的平均成本1.55元,少了0.75元,
这就意味着同样的投入金额,能买到基金B的份额,比能买到基金A的份额要多了1.9倍。
所以,最终造成了基金B的定投收益比基金A的定投收益要高了差不多两倍。
数学不好的小伙伴恐怕要懵逼了……
仔细体会一下,其实并不难的,实在不行,听我一句概之:
因为基金B在下跌过程中不断定投,累积了更多的便宜筹码,所以一旦行情反转,只要基金B稍稍回血,就能获得不错的定投收益。
蹲的越低,跳的越高,就是这么个道理。
好了,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也注意到上面我用了一个词“回血”。
没错,这种基金,一定要是“跌的下去,也能涨得回来”,否则就不叫“跌过”,而是“坑过”了。
那么,如何判断一只基金跌得下去,还能涨得回来呢?
三思投顾的基金健诊工具上,有一个数据可以帮助大家判断。
我们拿大成高新技术产业(000628)这只基金举例:
现在看到这只基金平均数值是82.13,等级为A+。
但仔细观察下面“基础平均数值走势”这栏,你会发现一年前这只基金的数值曾经到过90几,而中间很长一段时间都在25-30几徘徊,最近才又重新回到了80几的位置。
这就是一只曾经“跌过”的基金。
一年的数据还不足以说明什么,建议大家如果对某只基金感兴趣,可以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同时对比一下当时的市场行情,看看这只基金是否因为行情原因下跌,也看看这只基金有多大的概率能回弹,这些我们后续文章再细述。
当然,你也可以什么都不用看,坚持定投等下一轮的牛市,因为牛市里再烂的股票都能涨上天,基金也一样。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相关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并自行承担投资基金的风险。